中欧电动车贸易风向转变:从关税壁垒到价格协议的新棋局
在全球电动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中欧之间关于电动车贸易政策的动态备受瞩目。近期,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关税政策出现重大转向,有望重塑双方汽车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格局。

自去年10月欧盟成员国通过决议,在原10%税收基础上加征最高35.3%反补贴税,中国电动车企进军欧洲之路布满荆棘。这一政策使得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进入欧洲市场面临最高45.3%的超高关税。上汽名爵等品牌首当其冲,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期间销量大幅下滑,东风本田、吉利、蔚来、小鹏等车企也深受影响。即便如此,比亚迪凭借强大实力,在关税阴霾下仍逆势扩大欧洲市场占有率,彰显中国电动车企的韧性与竞争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在技术、供应链和市场规模上优势显著。Clean Technica数据显示,全球电动车销量前20车企中,中国品牌占据11席。面对中国电动车的迅猛发展,欧洲车企虽开启电动化转型,但大多尚处试水阶段,在这场全球电动化竞赛中略显滞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不过,局势在近期迎来转机。当地时间4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表示,欧盟与中国已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以取代加征关税方案。此前,4月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视频会谈,双方就市场准入、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及汽车产业投资合作等问题达成共识,决定尽快启动磋商。
相较于强行征收关税,设定最低价格是双方基于自愿协商达成的协议,对车企意义重大。格罗伯达亚太汽车市场预测总监曾志凌指出,征收高关税会压缩车企利润,而设定最低价格有助于维持产品利润率。从中国汽车产业链优势来看,以大众ID.3为例,中国生产的同款车型因生产成本低、供应链短、能源价格低等因素,售价远低于德国本土生产车型,展现出强大的性价比优势。尽管中国自主车企在欧洲发布车型定价普遍高于国内,但这背后既有运费、关税等成本因素,也是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树立高端品牌形象的策略之举。
对于中国车企,欧洲市场一直是重要的战略方向。在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受技术、品牌等因素限制,难以突破欧洲市场高门槛。但随着电动化时代到来,中国电动车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出口欧洲数量逐步增多。如小鹏汽车今年3月宣布进入波兰、瑞士等四国市场,比亚迪已在匈牙利建厂,计划实现欧洲产品阵容本地化生产,规避进口关税影响。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设定最低价格对中国电动车出口冲击小于高关税,既让中国车企得以在欧洲市场参与竞争,也能推动欧洲汽车产业电动化进程。同时,在高关税压力下,车企加速欧洲建厂是必然趋势;若关税压力解除,直接出口则会成为多数企业首选。
从更宏观角度看,汽车产业的国际化特性决定中欧需深化合作而非筑起贸易壁垒。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王稚晟曾表示,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会抬高价格,抑制消费需求,阻碍欧盟绿色转型。当前,中欧汽车产业合作正在加速,大众与小鹏、零跑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便是例证,反向合资趋势日益凸显。
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中欧电动车贸易从关税对峙走向价格协议协商,是双方基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全球绿色转型目标做出的积极调整。若双方能尽快达成价格协议,将为中国电动车出口欧洲扫除障碍,也为中欧汽车产业在全球电动化浪潮中携手共进、实现共赢创造有利条件,共同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向绿色、智能方向大步迈进 。#爆料##买车##关税战硬碰硬 其背后原理是什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