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我开着一辆大众MEB平台的新车前来参加 ——金标大众的ID. UNYX(ID. 与众)。
从安徽大众总部合肥,经长沙、贵阳、重庆等省会城市,最终到达成都,全程超过2000公里。


我一直觉得大众MEB平台非常不错,有三点原因。
第一,MEB平台的技术水平很高。例如,电池包的能量密度175Wh/kg,放在2024年的今天也是很高的水平。
要知道,MEB平台是2015年规划启动、2020年量产交付,同期的主流电动车能量密度在140-180Wh/kg之间。
Model 3长续版为168Wh/kg、极氪001长续版为176Wh/kg、小鹏P7超长续航版为170Wh/kg、蔚来75度电池包为142Wh/kg;采用了CTP下一代技术的比亚迪汉为150Wh/kg、蔚来100度电池包为186Wh/kg。对比之下,就知道MEB平台的175Wh/kg是否处于较高水平。

第二,我很早认为电动化要想推动到新的高度,仅靠新势力是不行的,必须依靠传统车企的加入,毕竟它们才是销量的大头。
然而,传统车企大多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最多搞几款「油改电」车型试试水。最需要带头大哥振臂一呼的时候,大众是第一个站出来表明电动化决心的传统车企,早在2015年就启动MEB平台的规划。
大众这一举动,对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历程带来了积极影响。作为一名2008年就开始研究纯电车的「电动吹」,我当然要支持MEB平台这个决心十足的实力玩家!
第三,我一直认为ID系列的几款车,都非常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除了掉队的智能化)。
例如极小的转弯半径提供了都市场景的灵活性、纯电平台的大空间利用率、优秀的人机工程设计和效果不错的空调,等等。后来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不及预期,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智驾和智舱则是公认的短板。
这并非大众集团缺乏远见,它们在2020年就成立了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CARIAD软件公司,自研智能化软件。然而,CARIAD做得并不成功,拖累了整个ID系列的脚步。
同时大众汽车发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奇异现象:ID系列虽然在中国市场竞争之下显得较为弱势,但在欧美市场的表现还算不错!

自大众进入中国的几十年以来,这种情况应该是第一次出现:这不仅给大众带来短期的经济损失,也可能会动摇大众品牌在中国的信仰地位。
最近大众在户外投放的广告牌中自嘲“请别叫我杂牌”电车,说明他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事态的严峻性。这种放得开的勇气,为大众博得不少好感。

分析原因,其实ID系列电动车的产品定位挺适合中国消费者的,表现弱势的主要原因就是智能化方面的节奏太慢,卷不过中国同行。
于是大众2022年成立了CARIAD中国子公司,招纳中国人才、加强中国科技公司的合作。
这个策略相当明智:卷不过,那就加入!
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主机厂,习惯将供应商品牌给隐藏起来,以免喧宾夺主。就在刚刚的广告牌上,大众却大大方方地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的智能技术合作伙伴“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助手”,这体现了大众智能化战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我这次深度体验的ID. UNYX上,大众的中国战略就初见成效。从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ID. UNYX的智驾与智舱的升级:

- 智能驾驶:画面显示ID. UNYX正处于智能驾驶状态。1000多公里使用下来,我认为ID. UNYX在封闭道路的可用性已经新势力不相上下。问了一下,果不其然ID. UNYX这是借助了「大疆车载」的中国力量。(大疆车载2024年6月改名为卓驭)

- 智能座舱:屏幕变大了,界面布局更合理了,还可以看到网易云音乐等热门APP的图标。如果说眼睛是通往心灵的窗户,那么语音交互就是通往智舱的钥匙 —— 在L2辅助驾驶时代,驾驶员还不能解放眼睛和手脚,语音就成为了智能座舱最重要的交互方式。
ID. UNYX的语音交互也提升到了比较好用的水平。我来测试语音有两道固定的题,第一道是中英文混说,第二道是用中文绰号来描述外国歌手。
例如:播放一首Bruno Mars的<Uptown Funk>,这考察的是中英文混说理解能力;
再如,给我播放一道火星哥的歌,这相当于上一道题的进阶。面对这两道考题,ID. UNYX应对自如,让人刮目相看。
画面左上角还有一个手捏的人物模型,它代表的是车机的个性定制。定制的不仅是虚拟人物,还有音色 —— 仅需要一句30字以内的话,不需要训练与等待,车机就可以复刻出用户的音色。
这个功能有点牛啊!就好奇问了一下合作伙伴。果不其然,ID. UNYX这是借助了「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的中国力量。
这就合理了,多年前我在剪辑视频时用过科大讯飞的手机APP,当时就有类似的功能。
其实从去年的ID.7开始,大众全系车型都换装了讯飞智能语音。这款ID.UNYX的电子电气架构更为先进,所以可以搭载基于讯飞星火大模型的智能语音助手,才能实现这么神奇的功能。

再联想到安徽大众后续有两款车型,将基于合作伙伴小鹏汽车的G9旗舰平台开发,我不由得赞叹:这选合作伙伴的水平真是一流的啊,不愧是最懂中国的大众!
与时下流行的智能驾驶技术相比,用户可能会觉得语音交互的技术含量没这么高。实则不然,语音交互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问题。
至少可以划分为语音识别、语义分析、语音合成三大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应用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甚至需要大模型的加入。

以语音合成为例,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高德导航都能随便换个语音包呢,有什么技术含量啊?

这就涉及到语音合成(Text-to-Speech,TTS)的四种主要方法:
- 原声拼接法:请真人来录制大量素材,再用原声拼接而成 —— 早期高德地图爆红的名人语音包就是采用的这种办法(也是由科大讯飞操刀实现的),听起来比较自然,但缺点是需要录制大量素材。像导航这种模式化对话还好,如果是开放式对话,大部分语音都是找不到拼接素材的。
- 参数抽象法:从声音素材中抽象出若干特征(比如音高、音调、音色等),再利用这些特征来合成语音——缺点就是“机械感”比较重,早年间的各种车载导航设备就有这个缺陷,因为对声音这个复杂模型进行参数抽象,太难太难!
- 声道模拟法:从物理上去设计一个“人工声带”来发声,并设计一个“人工大脑”来处理感情 —— 这种想法很美好,但更缺乏可操作性。此外,“深度神经网络”也算是在模拟“人工大脑”了,只不过并非在物理层面去模拟的。
- 人工智能法:三种传统的语音合成方法,在DeepMind开启的深度神经网络方法面前都成了弟弟:就和人脑一样,你不用管我中间的Hidden Layer是什么,我给你保真率更高、情感更丰富的语音合成就对了!

所以说,导航地图的语音包,那是录了大量素材之后拼接而成的,这与科大讯飞的「随便说一句30字以内的话,就能复刻大模型快速匹配生成音库」的技术难度完全不在一个level。
如果当时就有这项技术的话,那些录制语音素材的明星们,也可以减少99%的工作量了!

有了这项技术,我们就可以远在千里听到亲友的声音、孩子的陪伴,甚至还有各种大开脑洞、不宜展开的场景,非常有意思!
新势力也采用了深度神经网络的真人语音合成技术,但一般只提供单个固定的音色,技术难度还是远远低于ID. UNYX的「一句话复刻即录即用」功能。
这个功能在技术上具备引领作用、在产品上可提供情绪价值,行业意义很大。但在发布之后没多少人关注,只能说大众还是不太会吹。
语音识别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涵盖降噪、唤醒(声纹、多音区、防误触、防车外唤醒、免唤醒)、方言等多个环节,也是需要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加入。具体来说:
- 降噪:传统方法是ECNR(Echo Cancellation & Noise Reduction),即回声消除与降噪,一听就是信号处理的传统方法。科大讯飞已经切换到了ASR(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技术,通过降噪大模型落地,大幅优化了后端效果。
- 唤醒:比如说唤醒速度。上汽大众的全新ID系列发布会上,介绍了语音助手V-mate从用户发出语音指令,到给出用户反馈最短时间仅需要423毫秒( 模拟真人亲切交谈的自然反应时间)。
- 方言: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和口音非常普遍。我这次开着ID. UNYX来成都,中途就有两位重庆的小伙伴。测试一下,ID. UNYX识别重庆话毫无压力。科大讯飞实现了方言唤醒率与普通话相比不低于5%,识别字准&句准大于90%。
语义分析环节也不简单。说一件趣事,前一段开一辆其他品牌的智能车,语音交互时我说了一句「退下吧」,车机竟然回应「要不再聊几句?」。
这让我大为震惊,AI这是要造反了啊!看起来是应用了大模型技术,但用得有点草率。
这实际上涉及的是「大模型落域」技术问题。
比如说,用户说“附近有什么餐馆”,希望的是AI明确给出美食推荐,那就要进入本地生活模块;用户说“成都有什么好吃的”,那可能就是想闲聊几句,保持在闲聊模块就可以了。
对应我遇到的例子,我说“退下吧”其实是一个明确的中止对话指令,而那辆智能车的AI应该是将其理解为闲聊的一部分了。
相较来说ID.UNXY上的语音助手就比较得体,延续了大众德系严谨的品牌风格,能够持续理性地给出的回答专业。在这背后,正是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提供的内容溯源搜索、多信源融合及图文结构化能力。
这两三年的智能化进展非常快,不少人内心里已将汽车分为两大类:智能车与传统车。曾经大众品牌被归于不智能的传统车一类,第一次看到ID.UNYX的语音交互功能提升这么显著,恍惚间会产生一种不真实感。
截止目前,大众ID系列、上汽大众途观L pro、一汽大众迈腾等主力车型都已搭载了科大讯飞语音技术,后续包括帕萨特、朗逸、速腾在内的南北大众全系车型都将在改款中配置相关能力。其中ID. UNYX更是成为了首搭大模型的合资车型。

取得这样的合作成果,离不开大众汽车的开放包容态度。在全新迈腾、ID.3 & ID.4 X聪明款的发布会上,一汽大众、上汽大众都邀请了科大讯飞智能汽车副总经理和卫民上台讲解智能化升级,让本土供应商从幕后走向台前,这对合资车企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作为三辆小鹏汽车的车主,我也欣然看到大众与小鹏的深入合作,安徽大众基于G9平台开发的车型进展顺利,甚至可能会提前;我也欣然看到大众与小鹏的合作范围,从G9平台拓展到了全球统一的MEB平台。大众的机械素质、人机工程、生产制造,加上科大讯飞、大疆车疆、小鹏汽车的智能技术,这是1+1>2的神奇组合!
可以预见,大众与这些中国力量产生化学反应之后,旗下车型将大大提升竞争力;同样可以预见到,大众很可能也会带着这些中国力量走出国门、反哺欧洲,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中国汽车出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