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在经过漫长的酝酿之后,一家新势力车企横空出世,且出场即王。
此刻,剧情的发展,颇符合这家车企的命名——哪吒汽车。
但还没等大家来得及看好,这家车企像是拿错了伤仲永的剧本,忽然倒地不起。自2023年起,销量就像过山车一样急转直下。
此后,CEO张勇亲力亲为,在战略上紧急转弯,做了艰难的尝试和努力,但仍止不住颓势。
随着竞争的脚步加快,那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汽车,还能挽回自己的命运吗?
跟狐朋狗友切磋了意见,发现有3个难题,急需解决。

第一个难题,有定位但是定位到了两条死路
哪吒汽车很早进入赛道,很有选择的余地,但偏偏选了最不可能的发展路线,仿佛早就注定死路一条。哪吒汽车看似玩低价,打得是五菱,但它真正想玩的其实是性价比,想当汽车行业中的小米,让小米无路可走。这个定位的设定,似乎与周鸿祎的某种情结有关,但这里不做密密麻麻的详谈,后面会星星点点的提及。
老天爷开的玩笑就在于,汽车行业中的小米实际是比亚迪,反倒不是小米自己。时光倒流2018年,固然想不到在7年后,备受嘲笑的比亚迪会强势崛起,直接堵死性价比的赛道。但足足7年的时间,哪吒汽车一直没有搞定供应链,不仅缺乏议价能力,就是车辆首销不错,供应商也不看好,说断供就断供了。结果只做10万以下的车子,毛利却达到-30%,每卖一台车约亏5.5万,堪称商业鬼才。
意识到此路不通,哪吒汽车开始尝试高端转型,做了哪吒GT与哪吒S,一个价格15.48万,一个18.88万。这个定价看着没什么,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里面藏有门道。这是别人不做的价位,瞄准了市场空白。但问题是别人之所以不做,是因为这是一片盐碱地,长不出一根毛。浏览懂车帝纯电排行榜,前50中,除了宋EV与汉EV,无一例外,要么12万以下,要么20万以上,这个价位根本卖不动,哪吒汽车却喜滋滋冲了上去,结果可想而知。

即便如此,哪吒汽车似乎还以为自己技术很强,只是无人赏识而已。在此之前,它奉行的宗旨是低调卖车。但经过了2023年挫折,它觉得自己不能再低调了。CEO张勇更是老实不客气的称,营销系统对不起研发团队的努力。而在张勇的年底总结上,更是明确表示,在2024年要把营销大事提上日程。
要是说说也就罢了,但他真的这样做了,直到发现——自己又错了。

第二个难题,营销真的很差
周鸿祎当年做手机输给小米以后,对雷军真的是钦佩与服气,即便在公开场合,也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情。不仅自己学习,更是督促张勇学习雷军营销与产品策略。但效果呢?不仅没有沾到皮毛,更妄言精髓了。
进入2024年,张勇频繁与周鸿祎合体,周鸿祎频繁找其他大佬合体,屡次拿改名说事。这其实不足为训。因为来到2024年,车企大佬很少有不下场做直播的。但哪吒汽车定位年轻人,不仅没跟年轻人打成一片,反而打了起来,就很得不偿失。

皮毛都学不到,精髓就更难了。因为年轻人不只是年轻而已,看你直播,肯定对你的产品有着一定的诉求。譬如小米手机能把价格打下来,它果断打下来,但是小米汽车的价格打不下来,但也做足了功夫。抛开事后诸葛的种种特色不提,起码在前期定义上,小米汽车锚定了一个最强的性能,加速干到2.78秒。相比之下,哪吒汽车自称要重新定义轿车,但那颗170千瓦电机,真没啥好说的。
所以吹牛的前提是真的要有一头牛,这就很难不把营销玩得稀烂。
但这一次,CEO张勇似乎认为,应该让研发团队来背锅。不等2024年过完,就再次急转方向盘,亲自上阵抓研发。对于这一传言,官方迅速回应,表示此事属实。
终于要踏踏实实搞技术了,路子是对了,但这能成吗?

第三个难题,搞技术的发展走向扑朔迷离
从已发生的现状来看,在新能源领域,的确只要2-3年的研发,就能拿出妙不可言的成绩。但前提是你得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哪吒搞技术能不能成不得而知,但确切无疑的问题是它真的没钱,在此之前,动辄30%的负毛利,已经加剧了融资的困难,被网友戏称要饭的,如今销量下滑,要饭就更难了。

退一万步讲,哪吒汽车性价比的属性,跟技术路线其实也是背道而驰的。换句话说,搞性价比,你应该打得是比亚迪,去搞定供应链,把价格打下来才是王道。而搞技术,也并非漫无目的,首先要确定一个生态位,比性能就去打极氪小米,比智驾去打华为小鹏,想剑走偏锋,也要像蔚来玩一玩换电,掌握一招独门绝技。然而随着车市一片蓝海,这些生态位都被占领了,哪吒汽车其实很难措足。

更加值得玩味的是,实际上,哪吒的风火轮反而飘上了不怎么讲技术的增程赛道,后面必然要迎接的是奇瑞、长安的竞争,要面临进退维谷的局面。那么插翅而飞可不可行呢?早一阵周鸿祎似乎真的痴迷与余承东互动,很难让人怀疑他没有过抱华为大腿的想法,但很可惜,华为四界已经客满打烊了。这就使得哪吒的技术路线变得扑朔迷离。

总而言之就是,2024年,对张勇与哪吒汽车乃至其背后的周鸿祎而言,真的是很关键的一年,困难重重,纵使有三头六臂,也未免凶多吉少,何况是并没有三头六臂。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