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万肯定不可能的,我们都是现货,卖的都能买
毫无疑问,无论是以二手车从业者的身份还是车迷的身份,今天的这台车都可以说是绝对的主角。
拜工作所赐,日常接触的车不算少了,自认为心态已经淡定。但面对这样一台以往只闻其名的超跑,拿到它钥匙有机会端其详的时候,第一时间多多少少还是陷入了点无言以表的状态。

当然,如此难得的机会能跟一台旗舰超跑亲密接触,是个正常人都不可能只是站那儿端详,它身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细细研究。

不过介绍这台R8之前,先允许我介绍下购买这台R8的客户F先生和他的故事。

从F先生来提车时的座驾就能看出,如今事业有成的他,购买力已然超群。平常的座驾虽然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但在绝对性能表现上并没有达到F先生的预期,而且F先生心里一直有个超跑情节,所以当我们这台R8上架之后,F先生就决定添置个新座驾类型。

买车过程并没有太多波澜壮阔的细节,就和我们其它自营车一样。在同事万晨的接待下,F先生很快就到店看车、试驾、上举升机看底盘、查看过往维保记录,在对车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后,没多犹豫便直接下定了。——里程低、车况不错、价格实惠这样几个因素凑一起,的确也没有让人犹豫的理由。

讲完F先生的买车故事,我们回到R8上。
2000年之后,奥迪开启了在勒芒的光辉岁月,连续多年在世界顶级24小时耐力赛事上疯狂夺冠,各方面表现都可谓实至名归。这种高光事迹对于一个品牌而言,正是对外宣传提升品牌形象的大好因素,于是在连续3年夺冠后,奥迪觉得是时候该庆祝下,也是时候填补下自己在超跑市场的空白了。

(图片源自网络)
所以在2003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奥迪带来了纪念作品的概念车,从它的名字就能看出非常强的庆祝意味——Le Mans quattro。

(图片源自网络)
既然是首台超跑,作为新车系的开端,自然需要个极具开创性的名字。于是等到量产之时,拿首台冠军车的R8代号来命名,也就合情合理了。

量产后的R8尽可能地保留了Le Mans quattro上的设计,除去大灯差异比较明显,其余的改动并不大。

“腰带”设计同样继承自Le Mans quattro,不过到了量产版R8身上有了更多的选择,除去黑色的碳纤维,也还有其它颜色供选择。

为了尽可能地控制重量,R8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都做了大量的减重设计,几乎采用了全铝的车身,车身其它部位的材料选择上也是优先铝合金与碳纤维——直观的给人一种看起来就很贵的感觉。

陶瓷刹车那会儿刚在汽车上运用不久,装车量远没有现在这么普及。它制动性能好、寿命长、重量轻、衰减小......妥妥的橙色级装备,唯一的缺点就是——贵。
如此强大的制动系统,1万公里不到的使用里程,实在很难在它身上谈还剩几成这种二手车常见表述。

之所以要用到如此强大的制动系统,是因为它的后背上驼着一台满是洪荒之力的自吸V10发动机。无论排量、参数、声浪,放在今天依然是让人敬畏的存在。

(图片源自网络)
我至今都还记得奥迪当年给V10 R8拍的广告,看似只“简单地”拉了个马力机,但把底裤扒光后,直接露出车架和动力总成的整个视频极富表现力,非常性感。

相较于极富张力的外观,R8的内饰就显得很朴素了,并没有很多旗舰车型上那种雍容华贵的感觉,给人的感觉就是坐进了一台坐姿更低的普通奥迪里。

但内饰上的一些碳纤维材料、一个万转的转速表底、机械感十足的挡把......这些不经意的细节,都在提醒着驾驶者,这台奥迪一点儿都不简单。

当然作为台二手车,免不了要提一下成色。这台R8在前车主手上服役的这么多年里,里程只跑了不足1万公里,所以鲜有使用痕迹,这块儿完全不用担心。

虽然乘员舱不算大,但数量可观的B&O音响绝对是这类旗舰级奥迪不可或缺的元素。只不过比起在车里听音乐,我觉得欣赏重点还是放在座位后面那台V10的声浪上比较好。

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可调项目,可以给驾驶员单独调整变速箱响应、转向手感、底盘等,方便搭配出自己喜欢的组合。一切都非常的直接,只有一个SPORT按键。

除去自动版本,初代R8还提供极为硬核的手动版本,这个手感出色的挡杆想必也是出于此考虑。

因为售价不菲,再加上家底薄如纸,所以这台R8小编只是在园区了里挪了挪拍完照片就还了回去,驾驶感受就恕小编不能介绍了——真赔不起啊!

小编就在这里祝车主F先生用车愉快吧,恭喜圆梦超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