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电车,相信很多人都在等“固态电池”。
因为在大家看来,这玩意量产了,续航突破了1000km 公里,就没必要买油车了。
说白了,既没有“续航焦虑”,又无惧寒冬——这样的电车一出,油车还有什么竞争力?
然而,从现在的局势来看,事情发生变化了:
“杀死”油车的,或许不是固态电池,而是其他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核心的原因在于——大家把“固态电池”想得太美好了。
总觉得只要它一量产,电车就能像手机一样:
想开就开、想充就充,从此续航焦虑全无,油车也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现实,真没那么简单。
就拿“1000公里续航”这件事来说,听起来确实很香——
但你有没有认真想过:
这背后到底要付出多大代价?
现在一台700公里续航的电车,已经得塞进100度电以上的锂电池,车身又大又重,成本也不低。
如果你想把续航拉到1000公里,那怎么也得配130度、甚至150度电的电池。
这是什么概念?
简单来说,一度电池的成本,大约在600块。
那130度电池,光电池这一项,就得将近8万块。
而这,还是锂电池的成本。

如果换成固态电池呢?别说打平,它哪怕贵上一倍,也一点不稀奇。
换句话说,光是一块电池,就15万起步。
等它装上车,整车落地怎么也得四五十万以上。
那问题来了:
有多少人有这个预算,去买一台“能跑1000公里”的电车呢?
说到底,固态电池不是不厉害,也不是没意义——只是它还很难为大多数人服务。
至少在可见的3-5年内,它更像是实验室里的“科技花瓶”,而不是你家楼下的买菜神车。
指望它来淘汰油车,别说这两年,恐怕十年之内都不太现实。

那到底,谁更有可能淘汰油车?
在我看来,答案其实已经摆在我们眼前了:
不是未来几年都够不着的固态电池,而是——插混/增程这样的“过渡选手”。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意外?
毕竟很多人都说,“可油可电”只是临时方案,技术不纯粹、体验也不够完美。
但也正因为它“没那么完美”,才恰恰踩中了油车的命门。
你想想,现在的人换车最在意什么?
无非就三个事儿:续航、能耗、焦虑感。
而插混/增程,偏偏在这三点上,全都压得油车死死的:
你怕纯电焦虑?它能加油;你怕油价高?它能用电;
你怕远途没桩?它能兜底!
说白了,插混不挑地、不挑人,城市通勤一滴油不烧,高速出远门也不怕趴窝。
这种“一边纯电体验,一边燃油保障”的混合模式,不是最极致,但一定是最务实的。
尤其是在电池技术还没大跃进、充电桩布局还不够理想的当下,插混/增程就像一把万能钥匙——
谁先掌握了它,谁就先抢走了油车用户。

你再看销量就更明显了。
今年前两个月,比亚迪卖了将近100万辆,其中很大一部分车型都是插混。
智界 R7卖爆了,理想L6、L7销量也居高不下——清一色增程。
为啥?不是因为它们技术先进,而是体验起来,比油车更像“油车升级版”。
省油、安静、起步快、开着顺!
最关键的是:它们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焦虑。
而这一点,才是真正让油车“危在旦夕”的根本原因。

当然,很多人会说:
“插混、增程都不错,可关键问题是——我家装不了充电桩啊!”
这的确是以前最大的阻点。
很多人之前就是卡在这里,最后还是选了油车,或者干脆一步到位上纯电。
但现在,事情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家充焦虑”,马上就要“被技术”彻底打穿了。
因为就在过去几个月内,宁德时代、中创新航都陆续发布了全新的增混电池。
这种电池,专为增程/插混车型而生,纯电续航可以一口气干到400公里,比不少微型纯电车还猛。
不仅如此,这些电池还支持4C,甚至5C快充。
简单点说就是,充电12分钟,就能补上280公里的续航。
在这个水平下,很多人真的是一周充一次都够了,日常通勤更是随心所欲。
而且,充电速度上来以后,不用家充也能活得滋润,更加的灵活方便。

你说,未来几年,油车还靠什么撑场子呢?
老实讲,真没太多理由了,不是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