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加拿大启动关税豁免机制应对贸易冲击,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博弈加剧

    自在阳光7zz头像自在阳光7zz头像
    自在阳光7zz8天前

    2025年4月15日,加拿大政府宣布重大贸易政策调整,通过关税豁免与融资支持缓解制造业压力,直接回应美国持续升级的贸易保护主义。

    根据财政部公告,符合条件的汽车制造商若维持在加投资并履行生产承诺,可获得在美国组装的美墨加协定(USMCA)合规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豁免。

    这一措施旨在防止车企因美国对等关税而撤离加拿大,同时维系北美汽车供应链的脆弱平衡。

    政策细节显示,关税减免范围扩展至食品包装、公共卫生等关键领域,对用于加拿大制造的美国进口商品实施为期6个月的免税期,并设立“大型企业关税贷款机制”,为涉及粮食、能源、经济安全的企业提供融资。

    此举被视为特鲁多政府在“美国优先”政策下的务实妥协——既避免直接对抗,又通过差异化豁免保障本土产业竞争力。

    数据显示,加拿大汽车制造业年产值达1000亿加元,直接雇佣17万人,若车企大规模撤离,安大略省等工业重镇将面临严峻失业压力。

    本田生产布局调整:区域化供应链的显性重构

    围绕北美市场的生产重组同步上演。本田加拿大公司声明强调,安大略省阿利斯顿工厂“满负荷运转且无搬迁计划”,但日本总部同日确认,面向美国的五门思域混合动力车型生产将从东京寄居町工厂转移至美国印第安纳州,后者预计6月停运。

    这一“保加弃日”的决策,凸显车企在美加边境关税壁垒下的理性选择——美国工厂可规避潜在关税,而加拿大工厂因USMCA原产地规则(75%零部件北美生产)仍具成本优势。

    本田的双重声明折射出跨国企业的战略分化:保留加拿大作为北美供应枢纽,同时强化美国本土产能以应对政策风险。此举与福特、通用等车企形成呼应。

    ——通用已将部分皮卡生产从墨西哥迁回俄亥俄州,福特则暂停了在安大略省的电池工厂扩建。全球汽车产业正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USMCA框架下的“友岸外包”趋势加剧,而加拿大能否凭借关税豁免留住核心产能,仍取决于美国最终的关税税率与执行力度。

    4月11日,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恩塞纳达港(Port of Ensenada)的鸟瞰图。(法新社)

    美墨边境燃料运输危机:贸易战的次生灾害

    作为美国燃料最大出口市场,墨西哥的反制措施引发能源供应链震荡。因墨西哥政府以税收核查为由加强边境检查,得克萨斯州至墨西哥的燃油卡车运输已停滞两周,直接影响日均70万桶的汽油和柴油供应。

    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墨西哥1月从美进口的成品油中,30%通过陆运,边境封锁导致墨西哥城等地出现加油站限购,间接推高北美成品油价格。

    墨西哥的“非关税壁垒”被视为对美国关税政策的柔性对抗。尽管墨西哥未正式 retaliate,但通过海关程序复杂化实施精准打击,暴露北美能源一体化的脆弱性。

    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博弈,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单边政策的外溢效应——德州能源企业每周损失约2亿美元,而墨西哥能源部长罗夫莱斯暗示,若美国关税持续,可能启动对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对等审查。

    盟友协同与谈判僵局:韩日越的差异化应对

    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亚太盟友呈现“抱团取暖”与“单独突围”并存的格局。韩国与越南在河内达成共识,承诺加强合作应对美国政策,目标到2030年将双边贸易提升至1500亿美元,暗含构建“迷你自由贸易区”以对冲风险。

    韩国财长崔相穆获邀赴华盛顿参加G20财长会议期间的双边谈判,试图通过“技术交换”换取豁免——以三星晶圆厂扩建计划争取存储芯片关税排除。

    日本的谈判处境更为微妙。经济振兴大臣赤泽亮率团赴美,成为首个与特朗普政府直面磋商的亚洲国家。美方以“能源合作”和“汇率稳定”为筹码,要求日本在汽车关税上做出让步,而东京面临车企(丰田、本田)与制造业协会的双重压力。

    ——若接受美国“原产地规则升级”(要求60%零部件美国生产),日本在美车企成本将增加12%。特朗普在“真相社交”上的强硬表态,暗示谈判可能沦为“胁迫式交易”,而日本“不被加税即算胜利”的被动立场,凸显盟友关系的权力失衡。

    全球供应链的“区块化”演进与多边机制失效

    加拿大的关税豁免政策,本质是北美产业联盟在单边主义浪潮中的应急补丁。USMCA虽设立“关税安全港”,但美国频繁动用232条款,已破坏协定的规则基础。

    据WTO统计,2024年全球新增非关税壁垒中,70%与“国家安全”相关,多边贸易规则正被“地缘安全”逻辑架空。

    汽车产业的区域化重组尤为典型:北美形成“美加墨制造圈”,欧盟推进“电池联盟”,中国强化“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集群”。这种区块化趋势伴随效率损失——麦肯锡测算,全球汽车制造成本将因供应链重构上升8%-12%,但政治安全考量已超越经济理性。

    编者结语:在“脱钩”与“依存”间寻找生存空间

    加拿大的政策调整与本田的生产转移,标志着全球化3.0时代的残酷现实:跨国企业与中小国家必须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或通过制度创新(如关税豁免)维系脆弱的依存关系。

    当美国将“对等关税”与“国家安全”绑定,盟友的应对策略折射出后疫情时代的权力图谱——既不愿完全沦为美国供应链附庸,又无力单独对抗,只能在妥协中寻求“有限自主”。

    这场贸易战的终极启示或许在于:当“效率至上”的全球化让位于“安全优先”的区域化,国际经济秩序正经历结构性重塑。加拿大的豁免机制、墨西哥的边境博弈、日韩的谈判外交,共同构成这场变革的微观注脚。

    未来,能否在保护主义狂潮中构建“韧性与开放并存”的新规则,将决定全球经济是滑向零和博弈,还是迈向包容性重构。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

    #加拿大##加拿大印象##美国见闻##如何一句话评价美国?##你认可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流氓国家吗##美国关税政策反复会对外界有何影响##美国关税政策下的牺牲者#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