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最硬汽车广告语,是宝马这两句

    东拉西车头像东拉西车头像
    东拉西车04-14

    对智人最好的描述是:他是会讲故事的动物。

    我们创作出了关于神、国家和公司的虚构故事,而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社会的基础和我们生活意义的源泉。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做顶尖品牌,终极奥义是:找到一句话,讲好一个故事

    奔驰官方广告语最新中文版本是“心所向 驰以恒”,一副有腔调的样子,但不知所云;雷克萨斯的“领未见·探非凡”,想卖弄点文采,却大而无当。

    ▲品牌广告语往往语焉不详

    汽车100多年,各品牌官方广告语数不胜数。哪家最清晰、最传神、最稳定?是BMW,宝马,一句话说了60年。

    宝马官方广告语最是直白硬核:“纯粹驾驶乐趣”;美国版本更犀利:“终极驾驶机器”。

    ▲“纯粹驾驶乐趣”是BMW重复了60多年的口号

    所有的品牌,都应该能用一句话说清“我是谁”

    这句话一要能让自己明白“我是谁”;二要能让消费者明白“你是谁”;三要有咒语般的魔力,让人听了就上头,一脑子的买买买。

    第一个是自知之明,第二个是知人之明,第三个是洞悉人性的大聪明。

    找到这句话很难,所谓“一句顶一万句”。宝马也是用了30多年时间,才找到这么一句话。

    一道“缝隙”让BMW重生

    Freude am Fahren,“纯粹驾驶乐趣”, 在1960年代伴随着宝马Neue Klasse(新级别)汽车出现。

    BMW品牌1916年问世,1928年开始造车,直到1960年代推出“新级别”系列车型,才逐步成为一个“运动豪华品牌”。

    “新级别”之前,是一个让宝马狼狈不堪的1950年代。在相继尝试了大型豪华轿车501、廉价小车Isetta、跑车507等车型之后,宝马陷入了方向上的迷惑和财务上的绝境,1959年险些被奔驰收购,沦为梅赛德斯·奔驰的代工厂(参看本号《挣脱奔驰之手,宝马终于搞清“我是谁”》)。

    ▲由于售价过高,跑车507铩羽市场

    靠匡特家族的支持逃出生天后,宝马选定了新方向:为德国新兴的中产阶级造车。

    这时候,BMW品牌史上一个传奇操盘手出现了。

    保罗·G·哈尼曼(Paul G. Hahnemann)1961年成为宝马公司的销售总监。这是一位汽车史上罕见的品牌管理奇才,对市场有敏锐的直觉,对塑造品牌也有极高的天分,简而言之,他是帮宝马找到“我是谁”,并且重塑BMW品牌的关键人物。

    哈尼曼有一个著名而奇特的绰号:“缝隙保罗”。

    “缝隙”一词,让人想到后来的大众汽车董事长皮耶希,此君格外关注车身钣金件的加工精度,因而人称“缝隙迷”(大众的车身看上去就是板正,这跟皮耶希大有关系)。但“缝隙保罗”的“缝隙”就大多了,哈尼曼找到的是一个“市场缝隙”,一个决定宝马命运的生存空间。

    这道“缝隙”,存在于大型豪华轿车和廉价入门小车之间,名曰“中型运动轿车”。

    宝马1961年发布的1500车型,车身尺寸和发动机排量不大不小,既有家庭日常用车的实用性,又加进了一些跑车性能,开创了一个全新细分市场。

    哈尼曼在这个“缝隙”上大做文章,把新车型定义为“新级别”,并且着意跟“老派”的奔驰摽着劲儿干。

    ▲1960年代,宝马靠“新级别”轿车找到新生存空间

    哈尼曼认为,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理解,比内部员工对自家品牌的理解更重要。在搞了大规模消费者调查后,哈尼曼get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大家认为奔驰品牌代表“老德国”,而宝马品牌则是一种“新生力量”。

    于是,哈尼曼接下来就要大树特树BMW的“新”,不但车子叫“新级别”,而且“新”得要极有个性。“新级别”车型的宣传开始往“驾驶乐趣”上靠,到1965年,BMW官方广告语正式定为“纯粹驾驶乐趣”。

    一个“新级别”,加上一句“纯粹驾驶乐趣”,从此完全改变了宝马汽车的命运。

    树起“运动”新招牌

    “新级别”系列汽车主打“运动”。

    汽车中,最能体现“运动”的当然是在赛场上呼啸而过的赛车;赛场之外,最“运动”的是那些性能强悍、造型酷炫的跑车。

    赛车与跑车,原本就是一根藤上两个瓜。在宝马“新级别”问世时,奔驰史上最著名的跑车之一300 SL仍是富人们追捧的“尖儿货”。这原本是奔驰二战以后开发的首款耐力赛车,以别出心裁的鸥翼车门惊艳一时,奔驰看到了它的市场潜力,改造成量产跑车卖给欧美那些赶时髦的有钱人。

    ▲奔驰300 SL首创了鸥翼门设计

    300 SL当然不是徒有其表,它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量产车,最高时速可达260公里。

    要说“运动基因”,宝马和奔驰、奥迪都无法相提并论。奔驰自然不必说,那是赛车的骨灰级玩家,尤其是在1926年戴姆勒和奔驰合并之后,S、SS、SSK系列赛车称雄欧洲各种耐力赛、山地赛、大奖赛。

    ▲奔驰SSK获奖无数,是当时最受推崇的跑车之一

    1930年代,德国纳粹政府为展示工业实力,拿出巨额资金赞助两大汽车巨头奔驰和汽车联盟(奥迪前身)的赛车运动,两家公司银色外观的“银箭”赛车横扫欧洲赛场,除了彼此,再无对手。

    ▲汽车联盟(奥迪前身)的“银箭”称雄赛场

    而宝马当时只是个汽车业的“小公司”,1928年才下场造车,1936年才推出首款跑车328。328是一款装备了2.0升直列6缸发动机的“小排量”跑车,虽然在一些赛事中也崭露头角,但和另外两个巨头装备8缸、12缸甚至16缸的“银箭”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宝马328跑车主打轻量化设计

    二战后,宝马在1956年推出另一款跑车507,打算蹭着奔驰300 SL的热度大赚一把。但由于成本控制能力太差,本来定位于中档跑车的507,最终售价比名噪一时的高档跑车奔驰300 SL也不便宜。即便如此,507每卖出一辆都亏本,直接把宝马公司拖进财务泥滩。

    ▲507是一款迷人的跑车,但它差点毁了宝马

    虽然没有高贵的赛车血统,在跑车项目上也吃了大亏,但宝马还是把赌押在“运动”上,准备放手一搏。

    这次,宝马造的不是跑车,更不是赛车,而是在家用轿车中加进了“运动”调味剂。

    “运动”成了一门好生意

    1962年,“新级别”首款车1500上市。这是一款4门家用轿车,装备了1.5升四缸发动机,而同期的奔驰汽车,发动机排量1.9升起步。在大型豪华轿车501(配备6缸、8缸发动机)失利后,宝马不再硬刚奔驰,这次选择的策略是:惹不起躲得起。

    1500的动力并不算出色,但车身小巧轻便,悬架结构在当时也比较先进,开起来显得灵活敏捷。

    在造型设计上,这款车一扫大型豪华车501的繁复浮夸,车身线条简洁流畅,低窗线大车窗提供了良好的驾驶视野,大车门便于乘员上下车。

    在1960年代初,这种风格是汽车设计界的一股清流,把实用性和性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新级别”1500上市当年,宝马公司就结束连年亏损,实现收支平衡;第二年,销售额增长47%,宝马20年来破天荒地首次向股东派发股息。

    ▲正如这个广告所言,“新级别”的定位正中靶心

    销售总监哈尼曼在宝马公司是一个强势人物,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市场营销与汽车研发紧紧捆绑在一起。

    当哈尼曼发现除了满足日常使用外,“驾驶感觉”成为1500吸引人们的一个兴奋点,于是,他决定在“运动”上大做文章,推动宝马不断升级动力,接连推出排量更大的1600、1800和2000(当时,宝马用发动机排量命名“新级别”车型,这些数字代表1.6升、1.8升和2.0升排量)。

    广告也不失时机地推波助澜,不断提醒人们宝马“新级别”的特别之处。

    1964年,一则1800的广告以“...aus Freude am Fahren”(...纯粹的驾驶乐趣)结尾,随后,这句话不时在宝马广告中出现,到1965年,Freude am Fahren(纯粹驾驶乐趣)正式成为宝马官方广告语,也成了品牌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纯粹驾驶乐趣”不仅仅是一句营销广告语,从此还被宝马奉为汽车开发的金科玉律此前,宝马车尝试过多种风格;此后,无运动,不宝马。

    ▲“纯粹驾驶乐趣”从1965年开始成为宝马的行动指南

    1966年,宝马在“新级别”基础上推出了更短小精悍的“02系列”(后来3系的前身),02代表“新级别”车型的双门版,轴距和车身更短,车身更轻,加速更快,操控更敏捷。

    1800和2002还推出了动力更强的特殊版本(1800 TI/SA、2002 TI等),让车主可以下到赛道一试身手。

    ▲02系列更能凸显BMW运动风格

    “新级别”让宝马名利双收,不但树立了“运动型轿车”的新品牌形象,还带来了滚滚财源。仅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宝马汽车的销量就增长了两倍,收入增长七倍多。

    改变豪华定义的段子手

    “新级别”十年,是宝马品牌历史上最关键的十年。这十年,为宝马成长为全球性豪华品牌铺平了道路。

    “新级别”充其量只能算中高档轿车,虽然卖价比大众、欧宝、欧洲福特的同级车贵一些,但没人认为它是豪华车,也没人把它和奔驰的同期轿车相提并论。

    但宝马是不服气的。换个角度说,宝马对奔驰的江湖地位艳羡不已,把竞争对手圈定为奔驰,一者可以激励自己,二者可以自抬身价。(现在一些造车新势力动辄对标保时捷、迈巴赫、劳斯莱斯,用的也是这种套路)

    哈尼曼说:

    “梅赛德斯·奔驰的对手是自己和其他所有人,而宝马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梅赛德斯·奔驰”。

    从1960年代后半期开始,和奔驰较劲成为宝马的一种公司文化,在产品策略、市场营销上总是有意无意地拉扯奔驰。哈尼曼时不时面对媒体挖苦奔驰:“斯图加特(奔驰公司总部所在地)的车都很笨重,而我们的车开起来很灵活。”

    什么是豪华汽车?当时的豪华概念的解释权在奔驰、凯迪拉克、林肯,它们的车,都有更大的尺寸、更大的马力,内部装潢奢华,也有更多先进而时髦的配置。

    1970年代初期,宝马想乘着“新级别”的东风大举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是当时全球最大也是最有份量的汽车市场,而美式豪华车是极其浮夸张扬的庞然大物,相形之下,宝马的“新级别”车型体格小巧,内饰和配置也显寒酸。

    ▲1971年款凯迪拉克Eldorado

    宝马接着剑走偏锋。1974年,宝马在美国找了一家新的广告公司Ammirati & Puris,下令制作一句恰当的广告语,向美国人讲明白宝马的独特优势,那就是:“宝马的高端定位来自于性能,而非传统豪华概念”

    某一天,这家公司的老板之一Puris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时,突然福至心灵,一句新的广告语从脑子里冒了出来:

    “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终极驾驶机器)”

    这句话让宝马如获至宝。有了这句话,宝马车在美国的营销就一通百通了。

    在推销2002时,他们说:“我们的高贵身份,来自于引擎盖下边,而不是上边”;

    ▲Puris手绘的广告草图强调了“引擎盖下的豪华”

    在推销5系时,他们说:“这是工程师眼中的豪华,而不是内饰设计师眼中的豪华”;

    所有广告的宝马logo,都伴随着这么一句: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终极驾驶机器)。

    ▲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终极驾驶机器)成为BMW的精神旗帜

    这句话真是百年汽车史上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它把传统豪华车说成了徒有其表,它让一些美国人觉得,只有买BMW的人才识货,才是真正懂得汽车精髓的行家里手。

    这句话的魔力直接拉爆了宝马在美国的销量,1974 年宝马在美国卖了1.5万辆,1975年卖了1.94万辆,1976 卖了2.6万辆……10年之后,宝马在美国的年销量直奔10万辆。

    后机械时代又遇难题

    无论是“纯粹驾驶乐趣”还是“终极驾驶机器”,都是一针见血的妙语,廖廖三四个单词,直指人心。它们不但让人们重新认识了BMW这个品牌,更神奇的是,它们被宝马品牌奉为圭臬,指点着宝马从此一心一意走上“运动”之路。

    从1970年代开始,宝马采用了新的产品命名规则,“新级别”被新的5系替代,“02系列”变身为3系,6系、7系也先后上市。此时的BMW,车卖出了和奔驰、凯迪拉克不相上下的高价,还成了“高性能”的代名词。

    宝马真的在努力成为“终极驾驶机器”,“后驱+前后轴载荷50:50+直列6缸发动机”这宝马“运动三件套”都在1970年代配齐。

    在标榜“运动”上,宝马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1997年,老对手奔驰放下高贵的身段,推出前驱小车A级去扩大市场份额。2004年,宝马也推出入门小车1系,但却宁可牺牲空间和实用性,也要坚守后驱。

    在那个年代,宝马还时常嘲讽竞争对手,在平面广告中,前肢比后肢更强壮的畸形动物展示了BMW的理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前驱车”。宝马公司的高层还向公众表白:我们永远不会开发带有M标志的SUV。

    ▲宝马在平面广告中用畸形动物嘲讽前驱车

    然而,形势比人强。对于一家汽车公司而言,销量、市场份额和利润才是真正的指挥棒。仅仅在几年后,M标志便出现在X5、X6上,2系旅行版、X1、X2成了前驱车,1系也未能忠贞不二,第三代开始也加入了前驱阵营。

    宝马年复一年地讲述着“驾驶乐趣”的故事,讲出了一个全球顶尖的豪华品牌。时至今日,全球汽车业进入了重大转型时刻,燃油车快速衰落,电动、智能成了新的传奇,此时此刻,BMW是否应该像60年前一样,编织一个新的故事?

    ▲“纯粹驾驶乐趣”现在仍然是BMW的广告主题

    电动车有完全不同的动力布置方式,大马力、后驱、50:50前后轴重量分布……这些在油车时代需要大费周章才能实现的优势,电车上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搞定;而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终将彻底改变汽车的本质,人们不再专注于驾驶时,“驾驶乐趣”从何谈起?

    在新生力量面前,曾经的“新势力”宝马显得老派了。

    重大变革当前,宝马又推出“电动新级别”概念车(BMW Vision Neue Klasse),宣传口号是一脉相承的“电动驾趣”。

    ▲“电动新级别”会把宝马带入什么的未来?

    问题是,电动智能时代的汽车,驾驶乐趣还有多大的吸引力?人们是否会转而关注别的乐趣?汽车带给人们的乐趣究竟会是什么?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