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梯队定位:从追赶者到挑战者的跃升
小米自动驾驶技术已稳居中国第二梯队头部,并向第一梯队发起冲击:
- 技术能力对标:小米HAD(Hyper Autonomous Driving)系统已实现城市NOA全国无图覆盖,支持自动变道、绕行障碍物等复杂场景,其功能体验接近小鹏XNGP和华为ADS 3.0水平。但与特斯拉FSD V12的端到端纯视觉方案相比,在算法泛化性上仍有差距。
- 量产交付规模:首款车型SU7系列累计交付量突破18万台,其中搭载HAD系统的Ultra版本占比超40%,硬件预埋率行业领先。这一数据已超越蔚来、智己等新势力,但低于理想AD Max车型70%的智驾选装率。
- 行业认证与标准:小米于2025年初通过工信部L3级自动驾驶准入测试,成为首批获得有条件自动驾驶认证的自主品牌,标志着其技术体系达到政策要求的可靠性阈值。
从技术路径看,小米采用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结合自研BEV+Transformer+占用网络算法,在复杂路况下感知精度达厘米级。相较于第一梯队的华为(全栈自研+生态整合)和特斯拉(纯视觉端到端),小米仍需在数据闭环效率(当前日增训练数据120万公里,仅为华为的60%)和极端场景处理(如无保护左转成功率82%,落后小鹏XNGP的89%)上持续突破。
二、2025年技术升级:端到端架构与场景革命的四大突破
1. 全栈端到端技术量产落地
通过整合感知与规控部门成立的端到端算法与功能部,小米将传统智驾的模块化架构升级为One Model一体化模型:
- 响应延迟从1.2秒降至700ms,变道决策速度提升40%
- 引入视觉语言模型(VLM),实现公交车道时段识别、施工标志语义解析等类人类逻辑判断
- 系统维护成本降低60%,OTA迭代周期缩短至2周/次
2. HAD 2.0系统功能进化
2025年2月推出的超级智能驾驶系统新增三大能力:
- 全自动过闸机:通过融合ETC信号与视觉定位,实现收费站零接管通行
- 极窄库位泊出:支持1.8米通道宽度下的自动泊出,较行业标准缩减20%
- 漫游寻位泊车:车辆可自主巡航200米寻找车位,解决大型停车场寻位痛点
3. 城市NOA场景边界拓展
- 覆盖范围:从10个核心城市扩展至全国所有地级市,县级区域开通率达75%
- 通过性能:弯道最小通过半径5.5米,窄路会车成功率98%,超越2024年标杆水平
- 极端天气:新增暴雨模式,摄像头抗水雾干扰能力提升3倍,雷达点云穿透率提高50%
4. 智能底盘与OTA协同升级
- 四电机矢量控制:实现坦克掉头、冰雪路面单轮脱困等高端功能,扭矩分配精度达0.1N·m
- 全主动悬架预埋:支持通过OTA解锁赛道模式,车身高度动态调节范围扩展至80mm
- 48V线控冗余:制动响应速度提升至80ms,为AEB无上限功能提供硬件基础
三、战略布局:从技术到生态的三重卡位
1. 数据与算力基建
- 算力储备:训练集群算力达11.45EFLOPS,可支持日均1.2亿公里场景仿真
- 数据闭环:建立千万级优质场景片段库,通过用户贡献数据反哺算法优化
- 安全体系:联合中汽研开发56项强化测试标准,包括56km/h偏置碰撞(超国标6km/h)
2. "人车家全生态"整合
- 澎湃OS深度联动:实现手机-车机-家居设备无缝协作,例如回家途中自动开启空调、冰箱预冷
- 具身智能预埋:CyberDog仿生机器人技术移植至智驾系统,增强复杂环境适应性
- 全球化布局:计划2025年进入欧洲市场,适配当地交通规则与充电标准
3. 商业模式创新
- 硬件订阅制:推出智驾功能按月订阅服务,基础版198元/月,Ultra版398元/月
- 开发者生态:开放100项API接口,吸引第三方开发定制化智驾场景
- 保险融合:联合平安推出智驾专属险,保费与智驾系统安全评分挂钩
四、挑战与展望:冲击第一梯队的必经之路
尽管进步显著,小米仍需攻克三大瓶颈:
- 长尾场景处理:当前系统对农用车、异形障碍物识别率仅76%,需加强小样本学习能力
- 品牌高端认知:SU7 Ultra 52.99万起售价已突破传统价格带,但用户调研显示仅32%消费者认可其"豪华"定位
- 全球化合规:欧盟NCAP 2025新规要求新增14项智驾测试,适配成本预计增加2.3亿元
雷军在内部信中明确目标:2026年进入全球智驾第一梯队。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在于:
- 持续加码AI研发(2025年投入75亿元,占研发预算25%)
- 加速海外数据采集,计划在欧洲建立1000公里专项测试路段
- 深化与英伟达、高通合作,2026年预埋Thor芯片支持L4级自动驾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