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28 日,奇瑞汽车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份筹备 21 年的招股书不仅掀开了这家中国最大未上市车企的财务面纱,更将其置于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聚光灯下。作为连续 22 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的行业老将,奇瑞以 2024 年前三季度营收 1821.54 亿元、同比增长 67.7% 的业绩,以及海外收入占比 44% 的全球化布局,成为自主品牌中不容忽视的力量。然而,在新能源转型加速、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这场迟到的 IPO 能否助力奇瑞重塑市场格局,仍是未知数。

营收暴涨与结构隐忧并存
招股书显示,奇瑞 2024 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达 113.12 亿元,同比增长 58.5%,已超越 2023 年全年规模。其增长核心源于新能源与海外市场的双重驱动:新能源车收入同比激增 231%,插混车型增幅高达 963%;海外收入 801.48 亿元,占总收入 44%,连续 22 年蝉联出口冠军。然而,燃油车仍是其收入支柱,2024 年前三季度燃油车收入占比 74.8%,是新能源车的 4.7 倍。这一结构与比亚迪、吉利等头部车企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新能源占比已超 50%。
奇瑞的海外优势同样面临挑战。尽管其在欧洲、南美等市场位列中国品牌第一,但全球燃油车市场下行压力加剧,叠加比亚迪、长城等车企的海外扩张,奇瑞的先发优势恐被稀释。此外,毛利率从 2023 年的 16.1% 下滑至 2024 年的 14.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价格战与成本压力并存的现状。

上市之路:从混改到股权重构
奇瑞的上市历程堪称中国车企资本化的缩影。自 2004 年首次启动 IPO 未果后,其经历了借壳失败、混改引资等多重尝试。2022 年引入立讯精密等战略投资者后,奇瑞加速整合资源,通过收购东南汽车、剥离非核心业务等动作优化架构。2025 年 1 月,奇瑞控股完成 “下沉重组”,将 42.32% 股权按比例分配给股东,彻底理顺股权结构,为上市扫清障碍。
此次赴港 IPO,奇瑞计划募资用于新能源研发、智能化升级及海外扩张。其技术布局涵盖鲲鹏动力、火星架构等核心平台,并与华为合作推出智界品牌,试图以高阶智驾和 800V 高压平台突围。然而,新能源转型的滞后仍是痛点 ——2023 年新能源车收入一度下滑,直至 2024 年才通过新车型实现反弹,其高端化品牌星途年销仅 14 万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行业格局:冲击与机遇并存
若成功上市,奇瑞将成为港股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车企 IPO 之一,其千亿元估值有望改写资本市场对自主品牌的认知。但摆在面前的挑战同样严峻:如何平衡燃油车与新能源的资源分配?怎样提升品牌溢价以突破价格天花板?此外,研发投入占比 3.6% 虽高于行业平均,但对比比亚迪、特斯拉仍显不足,智能化系统的用户认可度也需市场检验。
对自主品牌格局而言,奇瑞的上市或带来新变量。其全球化经验与供应链韧性,可能加速行业出海整合;而多品牌矩阵(奇瑞、捷途、星途、iCAR、智界)若能形成协同效应,有望在细分市场与头部车企形成差异化竞争。但短期内,比亚迪、吉利的市场地位难以撼动,奇瑞需在技术突破与资本运作间找到平衡点。
结语
奇瑞的上市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高质量竞争” 转型的缩影。在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的浪潮中,这家老牌车企能否借资本之力实现 “弯道超车”,或将决定其在自主品牌格局中的最终站位。而市场的答案,正随着港交所的钟声悄然临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