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9日,长安汽车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发布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联合华为、宁德时代、腾讯等30余家“中国智驾合伙人”,共同开启全民智驾元年。这场以“智驾元年 一路长安”为主题的战略发布会,不仅标志着长安汽车智能化转型迈入新阶段,更被视为中国汽车产业从“电动化上半场”转向“智能化下半场”的关键里程碑。

从“北斗天枢1.0”到2.0:一场持续七年的技术深耕自2018年启动“北斗天枢”计划以来,长安汽车累计投入超1148亿元,组建1.8万人的研发团队,斩获9345件专利,为2800万用户提供智能网联汽车服务。通过兑现“新产品100%联网、驾驶辅助系统全系搭载、语音控制功能全面覆盖”三大承诺,长安在L3级自动驾驶、远程代客泊车等核心技术上实现行业领先。
而“北斗天枢2.0”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推动智能化技术从“高端专属”走向“全民普惠”。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发布会上强调:“新能源汽车只是序章,真正的未来属于‘懂你的AI数智新汽车’。”为此,长安将聚焦“自主研发+生态共创”双线战略,在四大领域展开数智化升级: 1. 产品升级:2025年起全面停售非智能化车型,未来3年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覆盖经济代步车到高端智能SUV; 2. 制造升级:全系工厂向数智化转型,实现交付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20%; 3. 服务升级:通过AI重塑“研产供销服”全流程,打造24小时全天候服务体系; 4. 生态升级:向全球开发者开放软件接口,联合华为、宁德时代等伙伴共建数智出行生态。

技术普惠:让10万元车型也能搭载激光雷达长安此次发布的“天枢智驾”系统,以“极致安全、驾趣、聪明”为核心,直击用户痛点。其最大亮点在于技术下沉——今年8月,长安将率先在10万元级车型搭载激光雷达,并实现极黑环境避撞、135km/h高速AEB等功能,打破“高阶智驾仅属高端车”的行业现状。此外,全固态电池技术(续航1500公里、2027年量产)、L3/L4级自动驾驶路线图(2026年实现全场景L3),以及可原地掉头的“天衡底盘”等黑科技,进一步彰显了长安的技术普惠决心。

生态共创:中国品牌的集体突围发布会上,比亚迪、吉利、蔚来等车企,以及华为、腾讯等科技企业代表共同站台,上演“长江黄河浪卷浪,中国品牌创辉煌”的行业图景。这种罕见的“抱团”姿态,不仅凸显长安的行业号召力,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深层逻辑:在技术迭代与全球化竞争中,单打独斗难以突破壁垒,唯有生态协作才能实现价值共赢。以阿维塔为例,其搭载的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已累计行驶3.03亿公里,用户智驾使用率高达85%,印证了合作模式的可行性。

行业启示:智能化竞争需回归用户本质长安的“北斗天枢2.0”计划,为行业提供了三点启示: -技术普惠是必然趋势:通过规模化应用降低智驾成本,才能真正推动全民普及; - 生态开放决定竞争上限:从硬件到软件,从制造到服务,智能化需要全产业链协同; - 用户体验是终极战场:无论是AI情感交互座舱,还是可定制化生产,最终需回归“让驾驶更安全、更轻松”的本质。

未来展望:向世界级品牌迈进长安汽车宣布,到2030年将实现总销量500万辆,其中数智新汽车占比超60%。这一目标的底气,不仅源于技术积累,更在于其对产业趋势的前瞻判断——当电动化进入红海,智能化才是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正如朱华荣所言:“冗余绝非多余,安全是智能的前提。”在“北斗天枢2.0”的引领下,长安正以技术为舟、生态为桨,驶向全球汽车产业的星辰大海。

结语:从“北斗天枢1.0”的筑基,到2.0的全面跃升,长安汽车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车企向科技公司的蜕变。其战略布局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未来,更承载着中国汽车产业集体突围的野心。当“AI定义汽车”成为共识,长安的探索或将为行业树立一个标杆:唯有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支点、以生态为纽带,才能真正开启属于中国的智驾新纪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