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推进,汽车市场的格局也发生转变。
早3-5年,国产车还是弟弟,新能源也是笑话。
但这2年,这两个不成气候的东西加在一起,反而打了一场很漂亮的翻身战。
在低端上,奇瑞比亚迪干翻了本田大众;在高端上,理想问界也杀穿了宝马奔驰。
眼看这样的表现,很多人都将购车大计,赶紧提上日程。
但与此同时,很多行业人却要泼冷水,劝大家最好不要随便买新能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第一个拐点,车企的存亡就要明确
仅在近期,又能闻到紧张气息了。
譬如,哪吒汽车大规模裁员,领克忽然并入极氪。
虽然不是破产倒闭,但大规模的组织调整,也能反映车市的竞争压力。
不仅如此,那些海外车企的情况更加岌岌可危。

譬如,日产将在全球裁员9000人;奥迪将在德国裁员4500人;Stellantis将在美国裁员2600人。
在此之前,很多人还认为海外车企凉,只是因为没做电车,一旦做了电车就能马上杀回来。
但现在来看,这种想法过于天真。
因为它们不仅转型慢,产品力也很差,就算杀回来也是炮灰。

看看广州车展就知道了。
譬如,本田的烨P7,光看名字都很凉,配置还在用老一代的8155芯片。
相比之下,小鹏蔚来等国产车,又是卷电池又是卷智驾又是卷价格,能不能挺住都难说,本田就更不要指望了。
就连小鹏都说了,未来10年,将只有5-7家车企能存活。
由于这样的趋势,不管新势力也好,老车企也罢,大量出局在所难免。
所以,刚买了车,车企就倒闭了,后续用车别提有多麻烦。
看看威马高合的例子,就是前车之鉴。

第二个拐点,电车技术将火速成熟
现在车市的问题,不只是技术更新快。
而是新技术都出来了,但老技术还在当主力。
譬如,800V出来了,但主推的车型还是400V;固态电池要出来了,但主推的车型还是铁锂电池。
说白了这也是竞争压力使然。
为了存活下来,只有用更便宜的技术,将价格压下来才是王道,先耗死友商才是前提。
但要这么玩,也只是对车企有利,对车主风险就大了。

譬如,固态电池下面有半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下面有三元锂电池,三元锂电池下面才是铁锂电池。
换言之,今年买了崭新的电车,才过2年,就落伍了3代,肯定很难受。
不仅是心理难受而已,使用体验也很折磨。
就像奇瑞的固态电池,续航堆到1500公里,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充满。
但铁锂电池撑死了也就700公里,还要一小时才能搞定。
只是续航焦虑也就罢了,还有 “低温折扣”与“跳电”的麻烦。
与其忍受铁锂电池的折磨,不如多等2-3年,直接上手固态电池,显然更明智。

第三个拐点,配置与价格也将“一步到位”
说白了就是,很多车企都在挤牙膏。
因为这样的缘故,买车就常遭到2种背刺。
首先就是一台车平白无故就降价。
譬如,今年上半年,问界M7咔一下降2万;理想L7咔一下降3万。
别看降价对新车主很友好,但对老车主来说,肯定是买亏了。
其次就是一台车平白无故就更新。
譬如,极氪001一年磨三剑,智界S7一年磨三剑。
其他车企没那么快,但9个月一改款,也成为新能源车的常态。
就这个更新速度,刚到手的新车还没捂热乎,就变成老款了。
别看没降价,但保值率hold不住,同样也是亏大了。

如果是今明2年买车,这种情况肯定避免不了。
但从小米SU7一出来,情况就转变了。
很多车企才发现,更新太快亦或者降价太猛,只会毁了口碑。
譬如极氪001,本来还能单月破万,现在只有5000台了。
相比之下,配置与价格一步到位,反而能细水长流。
譬如小米SU7,上市仅7个月,销量就干到10万台,打破量产车记录。
因为这样的趋势,那些大厂也不飘了,才肯厚道起来。
所以,这2年随便买车,就很容易被背刺,再等2年才能更安心。

总的来说,现在车市很多地方都不成熟,不仅技术不成熟,策略也不成熟。
这就导致很多问题,诸如更新太快、降价太猛,以及老技术迟迟不肯丢弃等等。
没有很硬核的需求,最好不要最好不要轻易入手,一旦吃亏,就来不及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