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车时代,丰田大众的技术风光无限,比亚迪吉利只能弯腰做人。
但来到新能源时代,情况却反转了。
譬如,丰田大众的发动机,热效率也就40%左右;但比亚迪、吉利的发动机,都干到46%了。
这就让人奇怪了,只是电车打不过比亚迪吉利也就罢了,为啥连自己拿手的发动机,也都输了这么多呢?
跟几个从业者聊了聊,原来在油车与混动上,发动机的位置,已经彻底不同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他们认为,油车底子差,吃不了好的
说白了就是,山猪吃不了细糠。
因为油车的构造具有天生缺陷,给再好的发动机也是白搭。
听上去口气很大,但现实真的很残酷。
前面也提了,只是提高热效率,难度不高,无非就那3步走。
首先雾化喷油,接着提高压缩比,最后把尾气吸回来再烧一边。
就这个流程,把热效率提升到50%不是梦。
譬如,马自达与日产的PPT,都有公布过相关的技术。
但这个表现,也只能停留在PPT上,根本没法装车。

因为想跑满这个效率,就必须拉高转速。
换言之,也就在高速上一路狂飙,才能跑满这个效率。
别看跑高速很猛,但速度低一点,浪费的汽油反而更多。
但我们平常开车,大都是市区跑龟速。
在这个情况下,把发动机的热效率做得越高,反而不实用。
正相反,把热效率做低一点,效果没准更好。
看看大众就知道了,老1.4T为了性能,用了奥托循环;但新1.5T为了省油,只给了米勒循环。
这就把油耗省下来了,但热效率也就37.5%,还比不上奇瑞。
所以,油车根本用不着很好发动机。

其次就是,混动颠覆了油车的构造,直接降维打击
毕竟,发动机效率最差的时候,都是跑低速的场景。
譬如堵车时,亦或者等红灯时,走走停停,发动机就很难受。
不仅热效率低下,还很容易搞出积碳,减少发动机的寿命。
毕竟,油车又要跑高速,又要跑低速,热效率只能妥协。
但在混动上,就没必要妥协了。
因为这种脏活累活,直接丢给电机就行;到了最佳工况,再由发动机接管即可。
所以,混动的发动机,就能按照最佳工况设计。
譬如,比亚迪、吉利的发动机,很轻松就能46%。

当然肯定有人说,既然这么简单,外企不是也可以做吗?
诚然,他们是可以做,没准还能做的更轻松。
但很可惜,他们根本不重视新能源,就拖了后腿。
别说不重视电车了,就是做了混动,还以发动机为主。
譬如丰田的油电混动,只给了一个小电机,发动机没法稳定在最佳效率点。
就这个情况,热效率做再高也利用不了。
所以,不是外企没能力,而是被固化思维,限制住了行动。

最后就是,成本问题,也是关键
提及这点,只要对比现在吹得最厉害的固态电池就知道了。
单看实验室技术,个个都很牛。
但一到量产环节,都不吱声了。
要么是根本做不出来,要么是能做出来,却很贵。
别看固态电池将会很贵,但它解决了起火问题,占领高端市场,还是稳的。
然而,50%热效率的发动机,就是高不成低不就了。
一方面,做买菜车成本Hold不住
譬如,马自达昂科赛克,用了热效率43%的SKYACTIV-X发动机,就敢要17万。
就这定价,别说跟插混打了,就是普通的油车也打不过。
所以,马自达玩热效率,都快把自己玩没了。

另一方面,做成豪车体验又很拉跨。
毕竟,豪车根本不追求什么高效率,而是高功率。
要实现这个效果,无脑堆排量就行。
毕竟,没有什么是一套V8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能,那就W12。
相比之下,搞搞变速箱、底盘悬挂,把平稳度搞上来,才是关键。
就这个情况,死磕热效率,肯定没用了。
所以,外企不只是因为不做新能源,才不拼热效率。
就是一直死磕油车,也不会走这个路线的。

总而来说就是,不是外企做不出来热效率很高的发动机,只是它们不肯做罢了。
因为国产车专注混动,不管是插混也好,增程也罢,都能让发动机在最佳工况做功,热效率就能做的很高。
但外企更侧重油车,发动机的设计,要兼顾性能与油耗,只能有所妥协。
就算做高了,也没有竞争力,相比之下,还不如躺平算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