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第一场重头戏,就是比亚迪的梦想日了。
这次有多重要?比亚迪将“整车智能”从头到脚彻底讲了一遍,不再藏着、掖着,而是全部亮相于公众,既有信心,亦有底气。
我一直在想,比亚迪智能化亮剑的底气究竟是什么?答案找到了,是比亚迪的工程师天团。
在梦想日上,前瞻实业家王传福特意穿着工程师工装登台,已经定下了基调,这就是一家以工程师文化为底色的汽车公司。尊重工程师,尊重技术,才是造车应该有的样子。

论工程师天团规模,比亚迪更不遑多让。
比如,电动化天团有25000名工程师、半导体天团有5000名工程师、智能化天团有15000名工程师、轨道交通天团有2000名工程师、汽车集成天团有10000名工程师,新材料和基础科学天团有3000名工程师,动力总成天团有7000名工程师,电子研发天团有11000名工程师,电池天团有10000工程师,商用车天团有3000名工程师,如此加在一起,工程师规模达到了91000名。
造车,何止冰箱、彩电、大沙发?本就应该是尊重工程师,尊重技术的。
什么是整车智能?
回到梦想日本身,我们仍然想知道,比亚迪究竟讲了什么?
比亚迪首先明确了一个概念,智能化不应该“被窄化”,不应该仅与“智舱、智驾”划上等号。汽车的智能,应该是整车智能。

于是,第一项工作,比亚迪搭建了璇玑智能化架构。这是一个相当“中国风”的名字。
站在整车智能的角度,如何理解璇玑架构的作用呢?它要打破不同系统之间的壁垒,在捕捉了内外部变化的环境信息后,毫秒间传递给“中央大脑”做决策,从而快速调节车辆状态。核心是让整车智能更懂人,也可以做到充分的个性化设置,以达到千人千面的效果。
移动出行、出行伙伴、生态终端,这些概念都很好,但造车的前提,一定是造出了一辆成熟的车。整车智能,并没有割裂任何板块,而是彻底做到了融合、自定义。

比亚迪是如此细分璇玑架构的,包括一脑、两端、三网、四链。
一脑,即中央大脑,它是智能汽车的最强大脑,参与和主导一切感知、决策、执行;
两端,即车端AI和云端AI,两端实时协同部署,让智电融合具备超强迭代和成长速度;
三网,即车联网、5G网、卫星网,三网融合,可以极大拓展智能汽车的链接半径;
四链,即传感链、控制链、数据链、机械链,四链深度贯通,实现灵活感知、精准控制、协同执行,让整车可以做到颠覆性的功能突破和体验提升。
汽车竞争有上半场和下半场之分,但最终必然是走向融合的,同样的,电动化、智能化必然也是融合的结果。这即是比亚迪梦想日最核心的思考。

璇玑之后,生出怎样的花?
用两个成语来概括,“眼花缭乱、众彩纷呈”,的确是比亚迪技术集成的“全家桶”了。
在梦想日期间,比亚迪同时举办了智能化体验展,涵盖整车智能、智能驾驶、智能泊车、智能座舱等一系列技术。诸如,易四方概念车、易四方泊车、手掌钥匙、车载无人机、“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全场景车载卫星通信等。

比如,易四方泊车,其核心是四轮独立驱动,以远高于传统燃油车的感知效率和精准度,实时感知车辆四轮运动状态,从而进行控制与执行。再与智驾系统做融合,借助四轮独立驱动“原地掉头”的能力,很多车位都可以“一把进”。

再比如,“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以DiPilot为智能驾驶平台,以芯片算力作命名规则,具体分为DiPilot 100、300、600。之前,在腾势车型上,已经展示了断头路泊车、代客泊车等应用场景,将来覆盖城市、高速路况的全场景导航辅助功能,也会在其他车型上陆续上车。

而说到智能座舱,以DiLink为智能座舱平台,以跑分作命名规则,具体分为DiLink 100、150、300。着重提到了几个应用场景,车辆可以变身“游戏车”,在户外露营借助车辆直接K歌,更有车载卫星通讯,导航不致失联,车载无人机系统,与车联动,自动起降。

更有趣的还有,依靠掌纹就可以快速解锁车辆;AI大模型也将引入车内,语音对话有更多的自我思考。
最后,还提了一嘴,比亚迪也在建设全地形赛车场。看来,他们在越野领域是非常认真的,而电动化、智能化,也确确实实在越野场上会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别再说比亚迪不懂技术,不知智能了。这波“全家桶”王炸,应该能扭转一些认知了,而尊重工程师的底蕴,必然会让这家公司,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