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古城匆匆走马观





离开邛海湿地公园,我们很快赶往建昌古城访古去。
建昌古城即西昌古城,位于西昌市府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已有600多年历史。建昌古城明代为正方形,四墙各为1200米长,占地面积144公顷。据称,古城文物分布多达2400余处,古遗址、古墓群、古石刻、岩画、古建筑遍及现西昌全市。古城现存面积约130公顷,城内以四牌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其北称北街,其南称南街,其西为仓街(因建有粮仓得名),其东为府街(因清宁远府衙在街侧),四条街道呈“十”字形交叉。该城以条石垫底再砌以青砖,城墙底部最厚处达20米,高11米。有四门,北为建平、南为大通,东为安宁、西为宁远,且南北、东西相互对称。今除宁远门早年被毁外,其余三门尚存并修复。城门年款为:“洪武贰拾年四月古旦立。”城墙上的纪年砖有万历、大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宜统等。
明代文学家杨升庵、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清侍郎查俭堂以及近现代教育家黄炎培等都曾在建昌古城留下墨迹。2021年,西昌全面启动建昌古城保护更新项目,整体性推进建昌古城复原建造。有人这样形容:建昌古城承载了一代代西昌人的记忆,是西昌市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西昌市民们的生活家园。2016年,建昌古城所在的建昌古城旅游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西昌自古便是中国西南边陲重镇,自秦汉始,历代政权均在此建立过郡、州、司府,委派过官吏。唐置建昌府,元置建昌路,明改建昌卫。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西昌县,以今城在唐代建昌旧城之西,故名西昌。汉元鼎6年(公元111年),武帝遣司马相如为使,建邛都,设越西郡,属益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设建昌路为建昌府,又置建昌卫属四川行都指挥司。据《西昌县志》载:“宁远府城,西昌县附郭,即建昌卫。明洪武中建土城,宜德二年(1427年)包砌砖石。”又有人描述,建昌古城建在唐嶲州城西北角上,北与北山相结,西临西河,东有东河,东南为开阔平坝,与邛海相距5公里。北墙和西墙完全重合在唐时城墙上,其走向与唐嶲州城相同。东南角因遭历代东河水溢之灾,几经培修,其边角略成弧形,故有人把建昌城形容为一把展开的折扇。
我们先到大通楼(南门),大通楼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成,经历了战争、洪水、地震等灾害,屡毁屡建,历尽风雨沧桑,其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大地震,西昌城成了一片废墟。大通楼垮塌殆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为阻止红军入城,当地官员下令火烧西街、顺城街,大通楼几乎毁于一旦。
1998年重建的大通楼大致保持了明代风格,复原了明代砖石城墙,还原了瓮城。重建后的大通楼占地2800平方米,楼高23米,由正厅、耳房、楼厅、檐廊、阳台等组成,红墙绿瓦、斗拱飞檐,气势恢宏。石刻、木雕、彩绘、匾额、对联都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蕴味。每逢节、假日夜晚,彩灯映城楼,与仿古一条街遥相呼应,为西昌市夜景之一。城墙外壁上天然生长的榕树也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发达的树根,密集贴壁,极似浮雕,又如镶嵌,树干粗壮坚挺,枝繁叶茂(几处城楼的外壁上都有)。
进得古街,但见青石铺地的街道两边,古色古香的店铺,姿态各异,鳞次栉比,张灯结彩,一派节庆喜气。游人熙来攘往,喜形于色,眼和心都各取所需,得到相应的愉悦。古城中央,旧时宫殿型亭阁式报辰钟鼓楼,俗称“四牌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雄奇。四面花窗分别朝向四条主街,通过底楼弧型拱门通道连通四街。南、北二街街口一侧各建有一木梯通上二楼。四牌楼底层人行过道旁辟有若干小商铺,售卖民众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诸如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糖果糕点,茶酒卤味之类。二楼上为一佛堂,供奉有弥勒、观音等菩萨神像,旧时供城内名士儒流、善男信女顶礼膜拜,楼上终日香烟缭绕,梵语声声,颇有几分庙堂气氛。三楼为本城之更楼,中梁上挂一口大铜钟,楼堂中摆一面大皮鼓,有专人按点负责敲钟击鼓,报告时辰。其时钟声嘹亮,鼓点亢锵,响徹全城。故旧时民众有俗语云:“四牌楼的钟鼓,惊动四门”。
和大家游散后,我一直游到北门(建平门),看到从北门出去的人不多,于是回到四牌楼,转到府街,从东门(安宁门)出城,然后与大家汇合,上车去了西攀高速,因为不好停车,只能在高速服务区吃午饭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