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智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辅助驾驶”功能曾一度成为企业营销的核心卖点。然而,近期业内关于宣传尺度的转变,则如一场悄然吹起的风,正在重塑行业话语方式。
4月16日,一场鸿蒙智行的新品发布会,悄然揭示了这种转变的端倪。问界M8与享界S9两款增程版新车登场,发布会时长约100分钟,“安全”成为高频词汇,而此前备受关注的“智能驾驶”部分,仅仅被简略介绍了约10分钟。这与过去“高阶智驾”被反复强调、甚至用来定义豪华车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反差。

过去发布会上常听见的“遥遥领先”“准L3级”等宣传语言,在这次被更为克制的“强大的能力”“显著提升”所取代。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团队不再主打“技术压制力”,而是将表达落脚于产品体验与真实边界。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3月底小米SU7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成为引发行业深度反思的导火索。公众舆论聚焦于:车企在辅助驾驶系统宣传中是否存在误导?随后,工信部与公安部等相关部门相继发声,提出必须规范术语使用,明确系统能力边界。但“科技必须敬畏生命”,我们不能让愿景走在责任之前。如今行业所面临的,正是一次“去泡沫化”的冷静回归。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车企迅速调整策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4月15日X9发布会上首次明确使用“智能辅助驾驶”一词,彻底告别“自动驾驶”的表达。岚图CEO卢放也在发布会上指出,所谓“L2.5”“L2.9”等说法实则误导,辅助驾驶就是辅助,不应模糊责任主体。

值得警惕的是,即便宣传口径发生变化,实际演示中仍有过界行为。例如某品牌播放的AEB紧急制动测试视频,驾驶员蒙眼操作的画面仍在,明显违背了“驾驶员需保持随时接管状态”的基本原则。这种错配的宣传与实践,恰恰是用户信任流失的根源。
从一线研发到市场策略,我始终倡导“功能边界清晰、体验真实透明”的产品哲学。对辅助驾驶系统的推广,不能依赖噱头和概念包装,而应通过实测数据、场景说明和用户反馈来建立可信度。例如,比起喊口号,不如展示系统在雨夜、复杂城市路况中的稳定表现;比起炫技操作,不如诚实阐述其“可辅助但需随时准备接管”的现实。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下L2级辅助驾驶在法律层面仍是“驾驶员负责”的状态。系统虽然具备感知、规划和控制能力,但远未达到真正“自动驾驶”的程度。我们更不能误导用户“可以打盹”“双手离盘”。这种误导,不仅挑战监管红线,也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监管收紧,也让营销回归产品本质。如阿维塔在发布会上所说:“我们的系统很好用,但必须手握方向盘、眼看前方。”这句看似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行业下一阶段的主旋律:真实、可控、有边界感。
车企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不越线的前提下,清晰且具有吸引力地向消费者介绍“辅助驾驶”的真实价值。这要求我们产品经理与市场团队必须更紧密合作,重新构建一套合规、可信、易于理解的沟通体系。
例如,宣传语中应使用“L2级组合辅助驾驶系统”,而非“自动驾驶”;避免使用“脱手脱眼”等容易误导用户的表达,替换为“驾驶员需保持注意力集中”等术语;视频内容中驾驶员必须在车内,手握方向盘,实时展示“人机协同”的理念。
这是一次技术语言与伦理责任的同步进化。它不仅是宣传语的改写,更是车企品牌认知的重建。让消费者了解——这是一项可用但不可依赖的功能,这是一段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旅程。

只有在诚实表达与产品实力之间找到恰当平衡,车企才能真正赢得用户信任;而用户在明确理解功能边界后,也才能理性看待“智能化”的价值。
智能辅助驾驶的发展并未停止,只是换了一个更踏实的姿态前行。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期待所有同行共同践行“真实与安全”的初心,也相信,在规范与创新并行的时代,会诞生更多值得信赖的产品与品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