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拥有“中国芯”的蓝鲸发动机,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它是虚标的?

    近年来,长安汽车的蓝鲸发动机系列屡屡陷入虚标争议。一方面,其参数表上的动力数据对标合资品牌毫不逊色;另一方面,不少车主反映实际驾驶中动力肉、加速乏力,甚至网友实测数据与官方宣称相差20匹马力,由此虚鲸之名不胫而走。这种矛盾现象的背后,究竟是技术缺陷还是市场误读?

    一、参数虚标,动力调校的家用化妥协

    蓝鲸发动机的争议核心在于其参数与驾驶体验的割裂。以第一代1.5T发动机为例,官方标称178马力、265牛·米扭矩,但实测动力输出却明显低于预期。究其原因,动力系统的调校策略才是关键本质。

    1. 扭矩输出延迟原因

    国内主流发动机通常在1800-3000转区间释放最大扭矩,而蓝鲸初代机型需达到2200转才能爆发峰值扭矩。这种调校虽能优化低速工况的平顺性,却牺牲了起步阶段的响应速度,导致参数很亮眼,体感不佳

    蓝鲸2.0t发动机

    2. 变速箱匹配逻辑

    蓝鲸动力车型普遍搭载7DCT双离合变速箱,理论上应具备快速换挡优势。但长安将调校重心偏向燃油经济性和低速舒适性,刻意弱化激进加速表现。例如,逸动PLUS实测百公里油耗低至2.4L,但加速性能被部分用户诟病。

    3. 技术验证的差异

    第二代蓝鲸发动机通过优化涡轮介入时机(1500转即可输出峰值扭矩)和引入AGILE高效燃烧系统,实测数据已与标称参数基本一致。但初代机型的技术局限性,仍让虚鲸标签难以彻底消除。

    二、销量逆袭,争议中的真实竞争力

    尽管存在争议,蓝鲸动力车型的销量却持续走高。2023年,蓝鲸家族单月销量突破10万辆,UNI-T、CS75 PLUS等车型稳居细分市场前列。这种矛盾现象的背后,是消费者对综合产品力的选择。

    蓝鲸1.6t发动机

    1. 技术硬实力背书

    蓝鲸NE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兼容48V轻混、插混等多种动力形式,热效率高达44.28%,超越丰田混动发动机的41%。其独创的IEM+IHI涡轮增压技术,将动力响应速度提升50%,更通过5500转连续运行259小时的吉尼斯纪录验证了耐久性。

    2. 性价比与配置优势的体现

    相比同级别合资车型,长安在智能化如L2级辅助驾驶、内饰用料和空间设计上更具诚意。以UNI-K为例,其15.39万元的起售价,比定位更低的吉利星越L更具竞争力。

    长安蓝鲸1.5t发动机

    3. 用户需求分层

    对多数家用车主而言,动力参数的绝对数值并非首要考量。蓝鲸发动机的静谧性怠速噪音≤38分贝、燃油经济性53L油续航980公里和低维护成本2万公里换油周期,反而更符合日常使用需求。

    三、行业启示,参数竞赛下的中国芯转变

    蓝鲸发动机的争议,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在核心技术突破中的阵痛。早年自主品牌依赖外购发动机,而长安通过蓝鲸NE平台实现了100%自主研发,甚至反向出口福特。这种进步值得肯定,但也暴露出长安的足。

    1. 参数宣传与用户体验的平衡

    车企为抢占市场,常将实验室极限数据作为营销重点,却忽视用户实际感知。例如,蓝鲸发动机的升扭矩200N·m/L虽达国际一流水准,但普通消费者更关注低速区间的动力响应。

    蓝鲸1.4t发动机

    2. 技术的透明化

    长安通过公开吉尼斯耐力测试、直播拆解发动机等方式回应质疑,这种技术自信值得推广。但未来汽车行业或需建立第三方评测标准,避免参数造假的文字游戏。

    从虚鲸到真鲸,是技术进化还转变

    长安蓝鲸发动机的争议,本质是技术迭代与市场认知的错位。初代产品的调校缺陷确实存在,但第二代机型的改进已大幅缩小参数与体验的差距。对消费者而言,与其纠结于虚标不如关注真实用车场景下的综合表现。毕竟销量不会说谎的,当一款发动机能同时兼顾热效率、耐久性和经济性时,其实它已是中国汽车工业向上突围的缩影。

    长安1.5t混动发动机

    次阅读
    3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3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