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新国标出台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消息,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公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一标准的发布,在电动汽车行业引发了广泛关注,被视为推动产业安全升级的重要举措。

新国标在单体测试项目中新增修订了“快充循环后安全”,在电池包或系统测试项目中新增修订了“热扩散”“底部撞击”,旨在全面提升电动汽车电池的安全性能。其中,热扩散测试的升级尤为引人注目。热扩散测试主要考察电池单体内短路导致热失控后的安全防护能力。与2020年版国家标准相比,新标准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以及整车测试条件,技术要求更是从“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提升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这一改变意味着,电动汽车电池在面对热失控这一严重安全隐患时,必须具备更可靠的防护机制,从单纯提供逃生时间,转变为直接杜绝起火和爆炸风险,最大程度保障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底部撞击测试也是新国标中的一项重要新增内容。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复杂路况,电池底部受到撞击的风险不容忽视。新国标要求电池在底部受到撞击后,需达到“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这无疑对电池的底部防护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车企在电池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上进行创新,以有效应对这一潜在风险。

此外,新国标新增的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项目,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快充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电池在频繁快充后的安全性备受关注。根据新国标,电池需在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且必须保证不起火、不爆炸。这一测试将有效检验电池在长期快充使用下的安全性能,推动电池制造商优化电池技术和管理系统,提升电池在快充场景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国标的实施将带来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一方面,它将促使车企和电池制造商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电池材料、结构设计、热管理技术等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新国标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那些技术实力薄弱、无法满足新国标要求的企业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有助于优化行业竞争格局,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国标无疑是一颗“定心丸”。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一直是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量因素,新国标的实施将使市场上的电动汽车产品更加安全可靠,有效增强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信心,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新国标的发布是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标准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新国标的引领下,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有望在安全、高效的道路上实现更快、更稳健的发展,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