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工信部给智驾上闸,这些功能将被禁用

    一梦栖头像一梦栖头像
    一梦栖8天前

    #智享星途新豪华座驾#

    工信部给智驾上紧箍咒,这些功能将被禁用


    导语

    舆论哗然,有人说这阻碍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有人说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你认为呢?


    就在关于智能汽车安全事故让人殒命的舆论热议半个月之后,工信部终于出手了,这可能对整个智驾行业带来一次重创和清洗,但归根结底是对智能驾驶的一次纠偏。


    4月16日,工信部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就《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有关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备案要求,听取汽车生产企业落实情况及建议。


    其中一份内部的会议纪要文件流出,国家部委对一些关于智能驾驶、OTA、汽车审查和整改方面的重视程度,有了新的要求和方向。



    纪要一:装备中心表示,不允许公测,千人团和万人团,都要走公告。明确充分验证,不能拿用户去做测试


    下周三,会有相关国标的会议,讨论关于事故事件上报的项目组会议,可以旁听,会议通知已发给质量同事。


    L2标准中会考虑和规定视同条件。L2不能用接管,接管是L3的用词


    解读:以往很多车企新的智驾版本参考的是手机的做法,先让一批先锋用户报名,去测试和体验功能和效果,并反馈问题和BUG,加速车企在智驾方面的能力和迭代。但以后可能这样的测试就不会让做了,除非是走类似于产品的公告申报,不能让没有经过大量验证的智能驾驶功能,去让用户当小白鼠,从而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和风险。


    如果这项措施落地,那么车企的智驾水平和迭代能力将被延缓下来,原本可能一周、一个月就能迭代的智驾新版本,现在经过一通流程,时间线或将被拉长。最近相关的国标标准会上会,通过之后会交给车企去执行。


    关于L2的规定,将会有新的要求,比如接管一词将不能被使用,这就要求车企在开发布会和宣传时,不能用“0接管”这样的字眼,而汽车媒体在测评时,这方面的动作也将被限制。



    纪要二:汽车审查处方面表示,规范宣传,不要扩大宣传,不要出现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建议大家就用组合辅助驾驶。


    批评只填参数,不进行验证材料申报的申请,《通知》的一个目的是降低频繁 OTA,做好版本的风险管理,验证充分再上车。对频繁OTA的企业,要重点审查。紧急OTA走召回,停产,走市场监管总局审批,通过后再 OTA。


    是否能从技术层面去禁止驾驶员脱离,比如利用组合驾驶辅助的人脸ID识别,禁止座椅调节和平躺


    解读:这部分内容对当下火热的智驾做了严格的要求和限制,给智驾的发展戴上了紧箍咒,特别提到了规范宣传,不能扩大智能辅助驾驶的边界,甚至未来关于智驾、高阶智驾等字眼可能也会不让使用,以对消费者造成误导,进而引发安全事故。


    还有一个关键是加强了对OTA的限制,当下市场对OTA有一定的误导,认为OTA次数越频繁车企的技术能力越好,但其实OTA的背后,是产品软件和功能的缺陷,按照汽车产品的规范,有缺陷的产品必须召回。


    另外因为有OTA的存在,让很多车企在宣传时将现在没有的功能告诉消费者,但很容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特别是在行车安全方面的功能,容易被消费者误认为有这样的功能,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对OTA上紧箍咒之后,车企自然就不太容易在OTA上去搞军备竞赛和恶性竞争,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一些新的未被验证的功能大面积投入使用,这也是对消费者的生命和安全负责。


    而关于驾驶辅助时对驾驶员监控方面,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技术层面将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禁止驾驶者脱离方向盘和视线,还将禁止驾驶辅助过程中,调节和放倒座椅,进而杜绝驾驶辅助时危险驾驶的情况。



    其实就在几天前,就有博主爆料,车企的端到端上车问题要延后了,汽车审批从严了,问界的新版本(大概率是乾坤智驾4.0),也被紧急叫停,包括FSD落地的事情,这些事情将在监管之下慢慢来。


    至于为什么审核严格了,是因为部分车企为了拼智驾,频繁将不稳定的版本推送给用户,极易带去安全风险,工信部索性就把政策收紧,16号的这个会也可以验证这个爆料。



    纪要三,关于公告审查共性问题,功能和定义,规范术语名词。不能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宽泛)智能驾驶,高阶智驾。就写(组合)辅助驾驶,按照自动化分级标准。


    辅助驾驶尽量用中文全称,使用英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有全称说明。


    禁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不能确保驾驶员在环和运行过程中的安全,该类功能禁止申报。不受理这种产品,要确保驾驶员在环。不要出现脱手,脱眼的描述。脱手违反交通法,使用驾驶员运动脱离和视觉脱离代替。

    不能用脱眼抑制脱手检测,不能抑制和关闭。脱手的时间超过60秒,要有合理性说明。


    当用户无法及时响应驾辅系统发出的接管请求时,驾辅系统应执行最小风险策略,以保证车辆运行安全,这方面的惩罚措施要有。


    LCC,NOA要有避碰测试,测试报告应包含测试人员、时间、地点、测试步骤、测试项目,测试结果。仿真度可行度评价密切关注监管动向,参与相关公开研究。新产品预留好充足的时间。


    解读:这部分内容明确讨论了关于功能、定义和术语规范的事宜,车企在宣传方面以后智驾、高阶智驾的字眼可能就不能用了,应该严格按照自动化分级的标准。


    另外关于一些无人监管的场景,比如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功能,只要驾驶员没有在环监管和可能有不在环监管的功能将被禁用。强调了驾驶辅助过程中禁止脱手,这种监测不能被抑制和关闭,而且脱手时间不能超过1分钟,一旦出现脱手超过一定时间限制,要有保证车辆安全运动的策略,比如降速、双闪、靠边停车等,而且这类情况还要惩罚驾驶者,比如禁止一段时间使用驾驶辅助功能。


    关于LCC和NOA的避碰测试要更加严苛和规范,真实有效,不能用仿真测试代替,如果是仿真测试,需要有监管。



    纪要四,关于整改项,对技术规范和测试报告进行排查,规范术语名词。不能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宽泛)智能驾驶,高阶智驾。就写(组合)辅助驾驶。禁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用记忆泊车等代替。不要出现脱手,脱眼的描述。使用驾驶员运动脱离和视觉脱离代替。


    解读:这部分内容答题上是对此次会议的总结和整改,特别是专业术语,智驾名词的应用,驾驶员不在环情况下的代客泊车、召回功能等将很快被限制。再次对脱手、脱眼的规范做了整改要求。


    通篇看下来,在经历过某米舆论事件之后,国家对智驾这儿重新重视了起来,可以说3条花季少女的性命,直接推动了智驾行业、领域规范发展,让车企在做技术创新的时候,更加敬畏安全,敬畏生命。


    后续的一系列影响想必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即将到来的上海车展,行业内预计智驾将是各家车企非常重要的展示和传播点,但在上海车展前夕的节骨眼上,工信部的这次会议,可以说从官方角度给智驾泼了一盆冷水,也让各大车企在智能驾驶方面有了一个明确的规范和纲领。


    到时候讲不讲智驾,怎么讲智驾,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如何克制,对所有车企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相当于戴着镣铐跳舞。而且在舆论层面,肯定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意见,有人说这阻碍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有人说这是对生命的敬畏,观点都对,角度不同而已,国家更多的是考虑安全和对社会的影响。


    当然这个事儿,对于主打智驾的新势力车企,影响更是巨大的,对华为、小鹏、理想、蔚来等新势力车企来说,那些曾经进入到智驾第一梯队的车企,少了一个舆论宣传的亮点,进而回归到汽车产品的本质,利好智驾能力不强,对智驾持谨慎态度的传统车企。

    次阅读
    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