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4混动系统工作原理
1. 系统架构与动力拓扑
Hi4(Hybrid intelligent 4WD)是长城汽车提出的智能四驱电混架构,其核心是通过 **双电机分布式布局** 和 **串并联四驱构型** 实现高效能、低成本的四驱混动系统。具体技术细节如下:
- 动力源配置:
- 前轴模块:包含1.5L/1.5T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40%)+两挡DHT变速箱(传动效率98%)+P2.5电机(兼具发电与驱动功能)。P2.5电机通过离合器与发动机解耦,支持灵活的动力分配。
- 后轴模块:独立P4电机(功率150kW,传动效率97.7%),配备减速齿轮组,实现后驱或四驱动力输出。
- 动力耦合逻辑:
- 通过 *三擎协同*(发动机、前轴P2.5电机、后轴P4电机)实现 *九种工作模式*(如纯电两驱、串联增程、并联四驱等),覆盖全工况场景。
- 前轴P2.5电机在发电与驱动间动态切换,后轴P4电机作为主驱动力源,实现 *50:50轴荷分配*,优化操控稳定性。
2. 能量管理与模式切换
Hi4的 *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 是核心控制策略,通过多传感器融合(车速、方向盘转角、横摆角速度等)实时计算扭矩分配需求:
- 动态扭矩分配:前后轴扭矩可在 **0:100至100:0** 之间毫秒级调节,例如:
- 低附着力路面:快速将扭矩转移至高附着车轮,提升脱困能力;
- 过弯工况:主动制动内侧车轮,产生横摆力矩抑制转向不足/过度。
- 模式切换逻辑:
- 纯电模式:后轴P4电机单独驱动(后驱);
- 串联模式:发动机发电供P4电机驱动(类似增程式);
- 并联模式:发动机与双电机共同输出动力(四驱,综合功率达340kW)。
3. 能效优化与热管理
- 两挡DHT变速箱:通过优化齿轮比,使发动机在 **高效区间(40%热效率)** 运行,例如:
- 低速挡:用于爬坡或急加速;
- 高速挡:用于巡航,降低燃油消耗。
- 能量回收策略:支持单轴(后轴)或双轴能量回收,综合回收效率提升15%。
Hi4混动系统优缺点分析
优点:
1. 成本与性能平衡:
- 通过 *减少电机数量*(传统四驱需3电机,Hi4仅需2电机)和复用DHT架构,制造成本降低约30%;
- 四驱车型价格下探至15万元区间,实现 “两驱价格买四驱”。
2. 全场景适应性:
- 九种模式覆盖城市通勤(纯电后驱)、高速巡航(直驱)、越野(四驱)等场景,WLTC综合油耗低至1.78L/100km,馈电油耗5.5L/100km。
3. 操控与安全性提升:
- 四驱系统配合iTVC,车辆操稳性(如过弯极限)提升40%,事故风险降低(四驱车型死亡率较两驱低50%)。
缺点:
1. 系统复杂度与可靠性挑战:
- P2.5电机需同时承担发电与驱动功能,在极端工况下可能面临 *功率分配冲突*(如高负载时发电效率下降);
- 两挡DHT变速箱的机械复杂度较高,长期耐久性需验证。
2. 性能局限性:
- 后轴P4电机功率(150kW)虽大,但前轴P2.5电机功率较低(70-80kW),高速并联模式下的 *动力持续性* 可能受限。
3. 智能化依赖度高:
- iTVC系统的效能高度依赖算法优化与传感器精度,若软件标定不足,可能导致扭矩分配延迟或误判。
总结
Hi4混动系统通过 *架构创新*(双电机分布式布局)和 *智能控制*(iTVC)实现了四驱性能与成本效能的平衡,是混动技术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其核心优势在于 *全场景覆盖* 和 *经济性*,但需进一步验证复杂机电系统的长期可靠性。未来,Hi4技术开源后(长城计划开放技术生态),或推动行业四驱混动车型的普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