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动力电池标准出炉!9家电池企业参与
原创 序淮
在新能源汽车安全推向舆论风口浪尖的当下,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规来了!
4月3日,工信部正式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规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
新国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彻底终结了行业对热失控风险的侥幸心理,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


此次起草单位囊括多家主要电池企业、整车厂以及检测/测试机构。其中电池企业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欣旺达、蜂巢能源、天津力神,由各自企业首席技术官代表出席,比如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CTO)孙华军等。
据工信部发布的编制说明显示,截至今年2月,对36家整车与电池企业的调研显示,78%的企业已掌握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而剩余14%的企业预计在2026-2027年间也将达到此技术水平。基于此,新标准计划于2026年正式实施。
01
三大核心升级
1、热扩散绝对安全
触发手段升级:在针刺、外部加热基础上,新增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方法,覆盖更真实的事故场景。同时,针刺速度从0.1-10mm/s调整为0.1-1mm/s,更贴近实际失效模式。
逃生机制重构:要求热失控后5分钟内发出报警信号,且烟气不得进入乘员舱,彻底杜绝“逃生时二次中毒”风险。
观察时长延长:试验后至少监测2小时,所有监测点温度须低于60℃,防止延迟性爆燃。
这一变革将安全防线从“被动逃生”转向“主动阻断”,要求电池系统具备多层级热失控防护能力。

2、底部撞击测试纳入强制要求
模拟飞石冲击场景,采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电池包最薄弱部位,要求撞击后无泄漏、起火或爆炸。
豁免条件严苛:仅允许离地间隙≥200mm的N类商用车免测,乘用车全系纳入监管。

3、快充安全闭环管理
针对“充电1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超快充电池,要求300次快充循环后仍通过外部短路测试。明确SOC区间:20%-80%快充性能需保持稳定,防止电池“慢性病”积累。
如今,快充与超快充技术成为新技术落地的急先锋。特别是2025年,被普遍视为超快充技术规模化应用的“爆发元年”。新规实施有利于避免企业单纯堆砌充电功率却忽视耐久性。

02
技术迭代 行业淘汰赛开启
政策推动的标准化测试,不仅是行业准入的“门槛”,更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
去年9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指出,当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电池的安全系数远远不够。其号召,“我希望行业把竞争先放在一边,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大家看重的安全放在首位,共同提高安全标准,建立绝对的安全标准红线”。
当前,安全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企业存亡的生命线。据某平台调研显示,72%的购车者将电池安全列为第一考量因素,超过续航和智能配置。
新标准箭在弦上,一个现实问题随之而来:近两年已集中发布的电池产品,能否满足将于2026年落地的新要求?这实质上是在拷问电池企业在追求性能、成本的同时,是否预留了足够的安全冗余。
尤其在行业价格战下,不少企业陷入“成本—安全”的死循环,为减少亏损,在安全防护设计上偷工减料,将安全预算一砍再砍。此次新国标的颁布,无疑是给狂奔中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套上了一个更坚固的“安全锁”。
对于电池企业而言,落后产能/产品将加速淘汰出局。技术实力偏弱、产品安全冗余不够的二三线电池厂,将面临巨大的改造压力甚至生存危机,而头部企业因此巩固自身护城河。
比如,在结构设计上,宁德时代CTP3.0麒麟电池采用横纵梁加强结构,抗挤压能力提升30%;在智慧预警上,比亚迪刀片电池搭载自研“智慧眼”系统,可提前10分钟预警热失控;在应急防护防护层面,广汽弹匣电池配备灭火剂自动喷射装置,争取黄金逃生时间。
同时,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将加速固态电池等技术路线迭代创新。标准对钠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等新型储能装置的兼容性,也为技术多元化发展预留空间。
整车企业方面,新标准迫使车企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强化底部防护和热管理系统。
例如,电池包底部需集成高强度防撞梁,热失控防护材料需满足耐高温、阻燃等特性。行业测算显示,满足新规的电池系统成本将增加约15%-20%,倒逼企业加速向高安全、长寿命技术转型。
此外,新增测试项目比如底部撞击测试、长达2小时的热失控监测,助力检测认证行业迎来市场发展机遇。据说底部撞击测试单次成本可能超过200万。叠加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已首次将动力电池安全列为新能源汽车年检必检项,预计未来检测认证市场规模突破500亿。
03
筑牢安全防线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当下,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强势突破2.5亿辆大关。但动力电池热失控这一难题,犹如高悬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威胁着行业的稳健前行。
新国标的颁布,在于将电池安全从"概率游戏"变为"必答题"。短期内,阵痛难免,生产成本会增加,技术挑战摆在眼前,行业洗牌加剧。
但长期来看,新国标的实施将驱动整个产业链紧绷“安全弦”,注重“绝对安全”而非续航竞赛,从电池材料到结构设计,从系统集成到智能热管理算法等迭代优化,将推动整个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此外,行业人士解读,新国标的颁布不仅是提升产品安全品质,也是在争夺全球产业的话语权和技术制高点。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抬高动力电池安全标准门槛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不仅能巩固技术优势,还能增强在国际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为产业全球化发展提供保障。
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中国企业需在政策框架下,加速向高精度、智能化、全球化标准靠拢。唯有将“合规”转化为“竞争力”,才能在这场新能源赛道上持续领跑。
需要指出的是,政策的落地效果有赖于配套执行体系的重构,比如建立电池安全溯源平台,打通车企、检测机构、保险公司的数据壁垒;设立专项补偿基金,帮助中小车企渡过技术转型阵痛等。此外,实施后的政策监管也是关键一环。
当“不起火、不爆炸”不再是宣传口号,新国标将不仅是一纸法规,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这场关乎生命安全的升级,或将催生更深刻的技术革命。未来几年,新国标落地与安全技术验证将是观察行业安全水平的关键窗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