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融街老李
汽车产业同重塑乃至兼并重组是未来十年的主旋律,清明假期后,随着全球股市受宏观经济波动、地缘政治风险及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汽车板块股价普遍承压,这几天很多资方在讨论,在这样的经济格局下,汽车企业如何坚顾短期利益和长期主义。
每家车企都有适合自己的战略决策,我们很难讲哪家的选择是一定正确的,今天,老李和大家一起聊聊,汽车行业的主旋律、长城汽车的当下以及未来的思考。
从变革到重组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产业主旋律是变革,那么未来的十年主旋律一定是重组。
近两年,很多企业高管都在提汽车产业洗牌问题,包括余承东李想等人都在提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的汽车企业很可能只剩下五到十家,这就意味着,将有一半以上的整车企业将面临重组或退市。
不管是行业现状还是舆论风向,未来的五到十年一定是中国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重要时间段,因此,如何在当前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成为车企必然要面临的问题。谈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企业的中长期规划,也不得不提企业的短期调整,透过这面镜子,我们能看到造车新势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中长期战略上的显著差异性。
目前,各大车企都在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战略,一方面需通过降本增效、优化库存应对现金流压力;另一方面要加速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布局以争夺未来市场,尤其需警惕“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避免牺牲品牌价值与利润空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车企策略开始分化,不同车企基于自身资源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
第一类是扩张型战略,这是大家最常见的战略,目前的国内主流品牌都在通过新车型的投放或者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比如比亚迪的销量突破400万辆,奇瑞2024年销量增长52.6%,吉利在2024年销量也突破了217万辆,本质上大家都是在通过市场份额保持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二类是收缩型调整,这一类主要以合资和外资为主,随着这些品牌中国区销量连续下滑,将原有的能力和资源收缩是实现企业短期利益的最好的方式。
第三类是长城汽车的路线,坚持“利润优先”,通过高端化与全球化提升盈利能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这跟我们主流的基调是一致的。但是在汽车行业,在以销量为导向的背景下,魏建军提出“唯销量论已破”,主张通过高端化、全球化、技术纵深构建长期竞争力,我们很难判断五年十年后这种战略的正确性,但是可从两方面审视——

从利好的角度看,这种战略可以避开低端价格战,以高附加值产品(如坦克、魏牌)提升毛利率,并通过海外市场(销量占比36.8%)分散风险;从利空的角度看,新能源转型速度相对保守(2024年新能源销量32.2万辆,仅占总销量26%),可能错失主流市场爆发红利,就如同当前的合资企业,看似可以以后来者的身份收割新能源汽车市场,但想转型的时候,技术和产品已经被其他企业拉开差距,并且这些品牌已经占据了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心智。
长城的当下
前段时间,某车企高管问老李对于长城汽车这种战略选择的看法,实际上,我也没能给出有结论的答案,我想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不过,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长城汽车的战略选择一定是符合当下的,我们一起来聊聊长城汽车的财报。
从销量角度看,长城汽车注重销量结构性优化,而非总体增长,2024年总销量123.3万辆,同比微增0.28%,但高价值车型占比显著提升,坦克品牌销量23.2万辆(+42.6%),均价28.6万元;海外销量45.4万辆(+44.6%),占营收39.7%;新能源销量32.2万辆(+25.7%),虽增速低于行业(40.7%),这个角度看,其实长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还是慢了一些。
从营收角度看,长城汽车注重单车价值驱动增长,而非销量驱动营收增长,全年营收2021.95亿元(+16.7%),单车收入达16.38万元(同比提升2.3万元),主要原因还是销量的结构性优化,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30.96万辆,同比增长37%,近五年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利润角度看,长城汽车注重毛利率的提升以及费用的控制,2024年净利润126.92亿元(+80.7%),毛利率19.51%(+1.36pct),2019-2024年,长城汽车净利润从45.3亿元增至126.9亿元,年均增速23%。

谈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汽车企业运营的一些核心要素,大家都知道,汽车行业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汽车企业的销量、毛利率、现金流、总资产都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财报。
我们以比亚迪为例,目前比亚迪的销量已经突破了400万辆,在这样的体量下,企业财报的核心指标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比如400万可以极大的摊销各项成本和费用,所以其总体的财报就会有较大的提升。
但200万以及更低的体量对于财报的影响不会太大,所以我们能看到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和奇瑞汽车在发展的路径上有较大的差异。
吉利和奇瑞一直在想办法抢占新能源汽车和海外这两大细分市场的红利,在激进的新能源布局需承受利润摊薄风险,海外布局要在量价之间持续调整。长城汽车的战略选择则是持续优化财报的各项指标,保证企业的稳健运营,但其技术积累能否抵消市场红利损失,需要时间检验,这也是大家对于长城的战略选择争议最大的地方。
未来如何发展
很多投资人在一块,经常用假设自己是CEO的方式来评判企业的发展,老李也和很多投资人讨论过长城汽车,支持魏总思路的人都认为,不管是多大的体量的企业都要面对财务的问题。
假设三年或五年后,市场竞争加剧,车企之间要拼的还是自己的家底,说白了,就是有多少技术、现金和韧性,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能赚钱的时候,赶紧存粮,一方面能够过冬,另一方面也有足够的能量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充分释放。
很多人都会认可上面的思路,但是战略往往是动态的,老李经常用冲浪来比喻企业家操盘掌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根据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组织管理来制定合理的战略,并且要有坚定的战略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所以,我们不能从静态的角度、也不能从短期的角度去思考长城的战略,老李相信,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魏建军的战略的敏锐度是大家都难以企及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无法去下定义说战略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战略的好坏,但有一条可以坚信,只要是有益于财报的战略永远都是股东最喜欢的。
很多人担心长城汽车在新能源领域转型缓慢,老李是这么看的,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格局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见到了小鹏汽车向死而生,也见到了理想汽车在冲击百万过程中的难度,还看到了蔚来汽车在长期主义道路上的挣扎与坚持,实际上,奇瑞汽车在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的阻力和难度,吉利汽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走过不少弯路。
当前的长城,其实也在布局新能源,但从舆论的角度讲,坦克等燃油车品牌的高端化确实压制了新能源的声量,长城也需要一款爆款的新能源汽车或者一个高渗透率的品牌来重塑行业的声量,对长城汽车来说,现在还来得及。

老李每天早上醒来,都觉得活在了一个魔幻的世界里和一个魔幻的行业里,有时间的焦虑、有变革的焦虑。实际上,很多车企的高层也都是同样的感觉,对老李来说,在一个很小体量的盘子内,很多事情似乎可以预判,但汽车企业由于体量太大、周期太长,我们很难有短期试错的机会,也很难去预判事情的成功率,在这种情况下,瞄准一个战略,坚持走下去,是大家应该做的事,往往也能够取得成功,坦克就是一个极好的案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