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宝马终于亮出底牌,“战略反攻”倒计时

    万物皆可验头像万物皆可验头像
    万物皆可验03-21

    当全球汽车产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剧烈震荡时,宝马集团用一组数据展现了其战略定力:2024年研发投入达91亿欧元创历史新高,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百亿投资落地沈阳,2026年新世代车型开启中国量产。

    在这场百年未有的产业变革中,这家百年德系豪华车企正以“中国式进化”重塑竞争格局。

    1、持续加注中国:全球战略的“压舱石”

    “德中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宝马集团在中国有着长期布局,我们将持续深耕中国市场,我们也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

    宝马集团董事高乐在访谈中反复强调的这句话,揭示了宝马“中国优先”战略的本质。

    宝马集团董事 高乐

    面对部分跨国车企收缩中国业务的行业现象,宝马却逆向而行:沈阳生产基地开启第六代动力电池试生产,北京、上海、沈阳、南京四大研发基地形成技术矩阵,3000名中国软件工程师构筑起全球最大的数字化研发军团。

    这种战略定力源于对中国市场的深刻洞察。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豪华车市场渗透率突破18%,在2500万辆的乘用车总盘子中,即便新能源车占比过半,燃油车仍有500万辆的市场空间。

    正如高乐所言:“当别人盯着新能源渗透率时,燃油车依然有很大的需求。

    这种辩证思维使得宝马没有陷入非此即彼的技术路线之争,而是以“技术开放性”构建护城河,保持纯电车型年销10万辆的攻势,又坚守燃油车基本盘,更前瞻布局氢能技术。

    宝马集团董事 默特尔

    宝马集团董事默特尔也透露的“投资百亿的第六代电池项目”非常重要。

    从2020年至今,宝马在华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其南京领悦数字中心开发的智能座舱系统已反哺全球车型。

    这种“在中国,为世界”的生态闭环,正在重构跨国车企的研发范式。

    2、新世代战略:绝不仅仅一款车那么简单

    “新世代不仅仅是一款车,它代表着宝马在设计、技术、理念上的重大飞跃。”高乐在上海车展前的这番宣言,揭开了宝马技术进化的底牌。

    2026年首款国产新世代车型落地沈阳,标志着宝马开启“技术平权”时代:800V高压平台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300公里,驾控超级大脑使弯道性能提升40%,全景iDrive系统重新定义人车交互逻辑。

    这些突破性技术将逐步覆盖全系车型,形成“核爆式”技术扩散效应。

    值得关注的是宝马对“中国速度”的精准把握。

    针对中国消费者平均38岁的年轻化特征,新世代车型搭载的BMW操作系统X,其UI设计逻辑深度融入生态软件。视平线全景显示技术将风挡变为70英寸AR画布,这种“数字原住民”思维直击新生代痛点。

    在沈阳量产的新世代车型车型,是中国智慧与德国工程的结晶。

    面对“新世代是否来迟”的质疑,宝马用产品矩阵作出回应:2025年超10款新车投放,2027年前推出40余款覆盖全细分市场的车型。

    这种“饱和式攻击”策略,恰是对中国市场竞争白热化的预判——当新势力陷入内卷时,宝马正以体系化优势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3、穿越周期的技术储备

    91亿欧元的研发投入,这个数字背后是宝马对产业变革的清醒认知。

    当行业热议“智能化普及”时,高乐讲到自动驾驶这个话题时表示:“宝马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安全第一,我们永远不会把未经验证的技术装到车上,让消费者去做实验,这是我们最为重要的一条原则。”

    在技术进步的背后,是对用户使用的高标准,不能越过这条红线。

    默特尔介绍称,消费者购买电脑时可能会看处理器是怎样的、内存是怎样的。但汽车不是参数的堆叠,宝马能够保证能把整体体验做到最好、用体系能力把先进技术集成到一起,这是宝马所独有的。

    除了整车技术的储备,宝马新世代车型技术储备在三个维度形成战略纵深:其一,第六代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0%,但成本下降50%,破解了电动化时代的“不可能三角”。

    其二,L3级自动驾驶系统采用“安全冗余”设计,通过200万公里特殊场景测试,展现德系严谨。

    其三,全球1万名软件工程师构建的技术中台,使车型OTA效率提升3倍。正如默特尔所言:“宝马的自动驾驶功能在不断进步,我们非常认真地不断提升这方面的实力和能力,这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话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研发力量的战略升维。

    中国团队主导开发的“驾控超级大脑”,通过4个独立域控制器实现毫秒级动力分配,这项源自中国的创新已应用于全球车型。

    这种"反哺式创新"打破了传统跨国企业的技术单向流动模式,印证了高乐"在中国,为全球"的战略构想。

    在宝马看来,中国是全球创新的引擎和枢纽,宝马要善于和中国本土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善于从中国快速的创新迭代中吸取养料,提升竞争力。

    当行业陷入“技术路线焦虑”与“价格战内耗”时,宝马展现出了百年企业的战略定力。

    从沈阳的电池工厂到南京的软件基地,从新世代车型的平台化架构到91亿欧元的研发费用,这些看似孤立的布局实则构成完整的生态拼图。

    真正的创新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式的持续进化。

    在电动化渗透率突破50%的中国市场,宝马的战略启示在于:豪华品牌的未来不在于对单一技术的押注,而在于构建多维能力—既要保持燃油车时代的机械美学,又要驾驭电动化浪潮,更需在智能化赛道建立话语权。

    这种“三位一体”的进化逻辑,或许正是穿越产业周期的终极答案。

    当2026年新世代车型驶出沈阳工厂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款新车,更是一个百年品牌对新时代的回应。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