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蔚来汽车作为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典型代表,始终将用户服务与技术创新奉为核心标识。然而,发展之路却始终伴随着接连不断的舆论攻击。
从毫无根据的“破产谣言”,到换电站着火视频被恶意解读,再到近期蔚来法务部对黑公关和水军的有力打击,“谁在背后抹黑蔚来”逐渐成为2025年开年来逐步浮上水面的话题。
蔚来真的又一次站在悬崖边了?

实际情况却是,蔚来汽车2025年2月交付新车13,192台,同比增长62.2%。其中,蔚来品牌交付新车9143台,同比增长12.4%,乐道品牌交付新车4049台。
截至目前,蔚来公司已累计交付新车698,619台。蔚来品牌累计交付新车667,897台,乐道品牌累计交付新车30,722台。
1、蔚来的“温和包容”困境:缘何总遭恶意攻击?
自成立以来,蔚来始终秉持“用户企业”的核心理念,甚至因过度注重用户体验而被贴上“温和包容”的标签。
然而,这种包容态度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却犹如一把双刃剑。据蔚来法务部披露,仅在2024年8月至2025年2月期间,公安机关便侦破多起针对蔚来的恶意案件。
其中包括编造合肥工厂爆炸谣言、散布破产虚假信息、制作车辆爆炸视频等,涉案人员均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更令人惊愕的是,部分网络账号单日最高发布近50条攻击性内容,月均总量超千条,诸如“江淮老头乐”“蔚来必将倒闭”等极具侮辱性的言论层出不穷。

在笔者看来,抹黑蔚来背后推手或许有三重动机:
1、利益驱动型竞争: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趋于白热化,部分竞争对手或其关联方通过雇佣黑公关来制造负面舆论,企图借此削弱蔚来的市场份额。
例如,在蔚来子品牌乐道发布前夕,大量使用雷同话术的账号在社交平台上集中攻击其产品定位,疑似存在有组织的操控行为。
2、流量至上的自媒体乱象:部分自媒体账号为了博取流量,不惜捏造耸人听闻的标题和虚假内容。例如,部分账号长期发布唱衰蔚来的观点,甚至对创始人李斌进行攻击,最终被起诉并公开道歉。
3、高端纯电的阻击:蔚来在高端纯电的潜在消费群体,与部分品牌,尤其是以混动为主的品牌高度重叠,对方以流量平台为主要攻击阵地,部分利益相关方试图通过抹黑来延缓获取购买者认可。
蔚来法务部曾指出,某些攻击背后存在“系统性、跨平台协作”的特征。
2、从“佛系应对”到“强硬出击”:蔚来的反击逻辑
过去,蔚来在应对负面舆论时相对被动。李斌曾在直播中坦言:“原本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但面对有组织的攻击,必须强硬回应。” 这一态度的转变在其法务行动中得以充分体现:
例如法律手段全面升级:2025年开年十天内,蔚来接连两次发布声明,对“妄图改变世界”“细思极恐的奇闻”等账号提起诉讼,并协同公安机关侦破多起信息系统攻击案件,涉案人员均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高额悬赏征集线索:蔚来推出高达100万元的奖励计划,鼓励公众踊跃提供黑公关相关证据,甚至向水军喊话“转行做线人”。
赔偿款用于公益:多起胜诉案件所获赔偿金均捐赠给公益项目,此举既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又能对黑公关形成道德层面的压力。
行业联动效应初显:蔚来的行动并非个例。长城汽车曾悬赏1000万元打击水军,吉利、比亚迪也相继推出类似举报机制。
这标志着车企正从单打独斗迈向共建行业防线,旨在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态势。
3、蔚来如何“走得更稳”?聚焦核心战略
尽管蔚来在舆论战中逐渐掌握主动,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需回归商业本质。作为“用户企业”,蔚来需在以下领域进一步聚焦发力,避免给“黑粉”带来抹黑话题。

第一点:技术聚焦,强化差异化优势。
换电模式是蔚来的核心竞争优势,但近期舆论对其安全与用户体验的质疑声渐多。
蔚来需加快推进换电站的布局,并通过公开相关数据(如单站日均服务次数、电池寿命验证、电池保养数量等),有力回击“不切实际”的唱衰论调。
在智能驾驶领域,蔚来应避免陷入“堆料竞赛”的误区,而是围绕用户高频使用场景(如城市领航、自动泊车)优化用户体验,塑造可感知的技术标签。
尤其是让用户感知,蔚来所实现的智能驾驶,是真正的点到点,因为最新一代换电站无需人为操作。
第二点:市场聚焦,精准定位用户圈层。
蔚来旗下现有主品牌、乐道、萤火虫三大品牌,覆盖不同价格区间,但多品牌战略可能导致资源分散。
建议以“高端化”为核心,通过乐道品牌深耕主流市场,提高对乐道品牌家用属性的认知,进入到家用消费者的主流购买清单中,避免过度下沉。
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应避免“广撒网”式的策略,优先聚焦欧洲高端市场(如德国、挪威),借助当地环保政策红利打造标杆效应。
第三点:品牌聚焦,从“防守”转向“攻击”
当前,蔚来的品牌传播过度侧重于“反击黑公关”,这极易使公众对其形成“受害者”的刻板印象。
蔚来应该在核心技术与产品上,多下功夫,稳住基盘,为后面的发展打下基础。聚焦用户需求,让用户用得好,产品卖得好上面。

面对“好人困境”,蔚来应凭借硬核实力重构竞争规则。
蔚来的经历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从野蛮生长阶段向规范化竞争阶段转型所面临的阵痛。
恶意攻击看似是阻碍品牌发展的“绊脚石”,实则有可能成为推动其进化的“磨刀石”。
通过运用法律手段肃清行业环境,借助聚焦战略夯实发展根基,蔚来有望从“老好人”成功蜕变为“规则制定者”。
正如有句话所说:“与其被动回应,不如主动定义游戏的边界。”未来的市场竞争,将属于那些既能坚守底线,又能秉持长期主义的参与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