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大证券微资讯
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图片)揭开神秘的面纱,新能源车、出行市场将迎重大变局!
北京时间10月11日上午,特斯拉隆重举办“Robotaxi Day”活动,马斯克搭乘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来到会场,同时20辆CyberCab车队在大街上自动行驶。
CyberCab是由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驱动的双门两座电动汽车,不设置侧后视镜、方向盘、踏板、充电接口,售价低至3万美元以下。
不仅如此,马斯克还推出无人驾驶厢式货车Robovan,可搭乘20人。新一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也登场并贡献集体舞蹈,生产成本有望降至2万至3万美元。
在CyberCab量产之前,特斯拉FSD年底有望在欧洲、中国获得批准。再加上国内Robotaxi试点不断落地,这将极大提升无人驾驶未来的发展前景。
1、特斯拉发布CyberCab,无人驾驶迎来新机遇
早在今年4月,马斯克预报特斯拉将发布无人驾驶出租车,当时定档8月8日。然而随后特斯拉Robotaxi项目推进节奏出现变化,最终选择在当地时间10月10日举办以“We,Robot(我们,机器人)”为主题的“Robotaxi Day”活动。
特斯拉不仅揭开了CyberCab的神秘面纱,还推出了无人驾驶货运车Robovan,此外新一代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也成为活动焦点。
我们首先来介绍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这款新能源车承载着特斯拉颠覆出行市场的伟大愿景。
CyberCab设计极为前卫,不仅取消了侧后视镜、方向盘、踏板和充电插口,还引入了感应充电技术。此前特斯拉便向国际专利局申请了多项无线充电专利,包括无线充电电路拓扑、短路开关等核心技术。有了感应充电技术,车主只需将车辆停在充电站旁便可补能。
CyberCab依靠人工智能和视觉技术运行,并没有使用雷达等硬件,这降低了制造成本。马斯克计划将CyberCab售价降至3万美元之下,并设想车主通过运营CyberCab车队来获取收益。
在科技和制造水平提升的影响下,自动驾驶出行方式成本有望媲美公共交通,马斯克预计Robotaxi运营成本可降至20美分每英里,约合人民币0.88元/公里。
CyberCab将于2026年投入生产,2027年之前将大规模量产。在此之前,特斯拉车主有望率先使用无人驾驶出租车功能,但这应当获得监管者的批准。
CyberCab将打造高效的Robotaxi商业模式,而完全自动驾驶技术成为关键基础。此前特斯拉大规模推送FSD V12.5,该版本自动驾驶参数数量是V12.4的五倍。马斯克预计,无人监督的FSD功能有望2025年率先在得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启动。特斯拉计划在FSD V12.5或V12.6中向中国监管机构申请批准FSD监督版,马斯克预计批准时间有望在今年年底。
除了CyberCab和完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货运车Robovan和新一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也登上发布会。Robovan可搭载20位乘客,特斯拉继续丰富产品线。Optimus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生产成本有望降至2万至3万美元,并在活动现场化身舞蹈演员、服务生。
“Robotaxi Day”活动让人应接不暇,这再次展示了特斯拉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实力。
2、无人驾驶快速发展,下游商业应用场景加速形成
历经近些年的探索,特斯拉Robotaxi逐渐到了开花结果的时点。这背后不仅有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更有人工智能的赋能。特斯拉FSD也在2024年上半年跨越重要节点,FSD行驶里程已超10亿英里。
美国多家公司纷纷发力无人驾驶出租车,Waymo当前运营着美国唯一商用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此前Waymo表示公司车队规模约为700辆,每周提供超10万次出行服务。
在国内,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此前获得市场广泛的关注。二季度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订单数达到89.9万单,同比增长26%。
除了萝卜快跑,多家公司获准在上海试点Robotaxi服务。根据浦东发布的消息,四家企业成为首批获得上海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的企业,这些企业率先取得“完全无人载人车牌照”,可以在浦东部分路段开展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Robotaxi应用场景快速实现。
这四家企业包括上海裹动科技有限公司(AutoX)、赛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百度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小马易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运营时间为2024年7月4日-2025年1月4日。
高阶自动驾驶不仅事关算法问题,更需要提供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实现“车路云一体化”。7月3日,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武汉、长沙等20个城市(联合体)。
根据iFinD数据库,A股多家公司已布局自动驾驶业务,包括:比亚迪、长城汽车、中际旭创、上汽集团、赛力斯、长安汽车、拓普集团、德赛西威、广汽集团、江淮汽车等。
(本文首发于2024年10月11日)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