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MarkHu168头像MarkHu168头像

    MarkHu168

    简介:且行且珍惜!

    5粉丝83关注3获赞关注

    #用车成本大公开养车成本因车型、使用频率、地区等因素差异较大,以下是核心成本的分类说明,帮你快速了解主要支出项: 一、固定成本(每年必花,与行驶里程关联小) 1. 保险费 - 交强险:950元/年(6座及以下家用车,未出险逐年递减,最低可至665元)。 - 商业险:按需购买,常见险种(车损险、三者险200万)约 2000-5000元/年,豪车或新车保费更高。 - 合计:普通家用车约 3000-6000元/年。 2. 车船税 按排量收取,1.6L以下约 300-600元/年,2.0L左右约600-1200元/年,排量越大费用越高。 3. 其他固定支出 - 年检费:6年免检后约 300-500元/次(每2年一次)。 - 停车费(固定车位):城市差异大,每月100-1000元不等,年成本约 1200-12000元(非必需项)。 二、变动成本(与行驶里程直接相关) 1. 油费/电费 - 燃油车:按百公里8L油、油价8元/L计算,每公里成本0.64元,年行驶1万公里约 6400元,2万公里约12800元。 - 新能源车:按百公里15度电、电费0.5元/度计算,每公里成本0.075元,年行驶1万公里约 750元,2万公里约1500元。 2. 保养费 - 燃油车:小保养(换机油机滤)约500-1000元,大保养(换滤芯、火花塞等)约1000-3000元,按每年1-2次保养,年成本约 1000-3000元。 - 新能源车:保养项目少,主要换滤芯、检查电池,年成本约 500-1500元。 3. 其他变动支出 - 洗车费:每月1-2次,每次30-50元,年约 360-1200元。 - 违章罚款、临时停车费:非固定,年均约 0-1000元。 - 维修/剐蹭:根据车况,年均几百到数千元不等(可通过保险覆盖大额费用)。 三、总结:普通家用车年成本参考 - 燃油车(年行驶1万公里):约 1.2万-2万元(含保险、油费、基础保养、固定支出)。 - 新能源车(年行驶1万公里):约 0.8万-1.5万元(电费低,但保险略高,保养便宜)。 - 若年行驶2万公里,燃油车成本增至 1.8万-3万元,新能源车增至 1万-2万元。 提示:豪车、进口车的保养费、保险费会显著更高;一线城市停车费、油价等也会推高成本,可根据自身用车场景估算。

    MarkHu168图1MarkHu168图1
    MarkHu168图2MarkHu168图2
    MarkHu168图3MarkHu168图3
    MarkHu168图4MarkHu168图4
    08-14
    08-01
    07-25
    MarkHu168图5MarkHu168图5
    MarkHu168图6MarkHu168图6
    MarkHu168图7MarkHu168图7
    07-24
    MarkHu168图8MarkHu168图8
    MarkHu168图9MarkHu168图9
    MarkHu168图10MarkHu168图10
    MarkHu168图11MarkHu168图11
    MarkHu168图12MarkHu168图12
    MarkHu168图13MarkHu168图13
    MarkHu168图14MarkHu168图14
    07-23

    #座椅舒适度调研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汽车座椅舒适度对驾乘体验、健康及安全性的影响 - 当前汽车市场对座椅舒适度的需求趋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国外相关调研成果及技术应用 - 国内座椅舒适度研究的进展与不足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调研范围(车型、人群等) - 采用的调研方法(问卷调查、实车体验、数据统计等) 二、汽车座椅舒适度相关理论基础 1. 人体工程学与座椅设计的关联 - 人体生理结构对座椅支撑的需求 - 坐姿与身体压力分布的关系 2. 座椅舒适度的核心评价指标 - 静态指标:尺寸参数(座高、座深、靠背角度等)、材质特性(透气性、柔软度) - 动态指标:振动缓冲性能、调节便利性 三、汽车座椅舒适度调研设计与实施 1. 调研对象选取 - 不同类型汽车(轿车、SUV、新能源汽车等)的座椅样本 - 不同驾乘人群(年龄、体型、驾驶习惯等)的覆盖 2. 调研工具设计 - 问卷内容设计(含主观感受评分、需求偏好等) - 客观测量工具(压力传感器、振动测试仪等)的选用 3. 调研流程与数据收集 - 实车体验调研步骤 - 线上线下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四、汽车座椅舒适度调研结果分析 1. 主观评价结果分析 - 不同人群对座椅舒适度的评分差异 - 用户对座椅各功能(如腰部支撑、加热/通风)的需求排序 2. 客观数据结果分析 - 座椅尺寸参数与人体适配性的统计 - 压力分布、振动传递等客观指标的表现 3. 不同类型汽车座椅舒适度对比 - 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座椅的差异 - 不同价位车型座椅舒适度的特点 五、汽车座椅舒适度现存问题与优化建议 1. 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 - 共性问题(如长途驾驶疲劳、材质透气性不足等) - 特定场景下的问题(如极端天气下的舒适度缺陷) 2. 优化建议 - 针对设计层面:座椅尺寸、材质、结构的改进方向 - 针对功能层面:智能化调节(如自适应腰部支撑、记忆功能)的应用建议 六、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 总结汽车座椅舒适度的整体现状 - 提炼影响舒适度的关键因素 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本次调研的局限性 - 未来可深入研究的方向(如个性化定制座椅、AI辅助舒适度优化等) 七、参考文献 八、附录 - 调研问卷样本 - 调研原始数据统计表格

    MarkHu168图15MarkHu168图15
    MarkHu168图16MarkHu168图16
    MarkHu168图17MarkHu168图17
    MarkHu168图18MarkHu168图18
    07-21

    #最喜欢新能源车的功能一、智能交互:车不再是“冰冷机器”,而是“移动生活空间” 新能源车的车机系统彻底颠覆了传统汽车的“按键逻辑”,变成了一个能“对话、联动、预判需求”的智能终端: - 全场景语音控制:不止能调空调、切歌,还能精准执行复杂指令。比如“打开主驾窗户10%”“把后排温度调低2度”“导航到最近的充电桩,顺便看看沿途有没有咖啡店”,响应速度快(通常1秒内),支持连续对话且不用重复唤醒词,方言识别率也很高(比如四川话、粤语),开车时完全不用抬手,安全性拉满。 ​ - 跨设备联动:手机、智能家居与车机无缝衔接。比如下班前用手机APP提前启动车辆,设置24℃空调+座椅加热(冬季),上车就是舒适温度;到家后,车机自动同步手机里的待办事项到家庭智能屏,甚至能远程控制家里的灯、扫地机器人(比如“车快到家了,打开客厅灯”)。 ​ - 场景化模式自定义:可以设置“露营模式”“宝宝模式”“通勤模式”。比如“露营模式”启动后,车辆保持通风、打开外放电、调低媒体音量;“宝宝模式”会自动关闭车窗锁、调低空调风速、播放儿歌,细节拉满。 二、续航与补能:告别“里程焦虑”,比加油更灵活 新能源车的续航和补能技术,早已跳出“只能市区代步”的局限,变得比燃油车更省心: - 长续航+精准续航显示:主流车型续航普遍达到500-1000公里(CLTC工况),比如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能跑675公里,比亚迪汉EV甚至能到715公里,满足一周通勤+周末短途出游完全没问题。更关键的是续航显示“不忽悠”,会根据实时路况(比如高速、堵车)、空调使用情况动态调整,比如导航时会提前提示“到达目的地后剩余电量30%”,避免“虚标焦虑”。 ​ - 补能方式“多快好省”: ​ - 快充:30分钟充至80%成为常态,比如小鹏G9的800V高压快充,峰值功率超400kW,充电5分钟能增加300公里续航,比去加油站排队还快; ​ - 换电:蔚来的换电模式把“补能时间”压缩到3-5分钟(比加油还快),且换电站布局密集(截至2025年超5000座),高速服务区基本覆盖,长途出行不用等充电; ​ - 家充桩:晚上谷电时段(比如0点-8点)充电,电费低至0.3元/度,百公里成本仅5元,比坐地铁还便宜,睡前插上枪,早上满电出发,完全不占用额外时间。 三、驾驶辅助:从“开车累”到“开车爽”,安全感拉满 新能源车的驾驶辅助不是“噱头”,而是实实在在降低驾驶疲劳的“神器”,尤其对新手和长途司机友好: - L2+级基础辅助,覆盖90%日常场景: ​ - 自适应巡航(ACC)+车道居中(LCC):高速上设定好速度(比如120km/h),车辆会自动跟车(前车减速它减速,前车加速它加速),并稳稳“卡”在车道中间,过弯时还能自动微调方向,长途开车不用一直紧绷方向盘; ​ - 自动泊车:不仅能识别垂直、侧方车位,还能搞定“斜列车位”“断头路车位”,甚至在狭窄空间里(比如两边车距仅30cm),人在车外用手机APP就能遥控车辆入库,新手再也不用为“停车半小时”崩溃。

    MarkHu168图19MarkHu168图19
    MarkHu168图20MarkHu168图20
    07-21

    #内饰清洁知多少一、清洁频率 - 日常:每周简单擦拭仪表盘、方向盘、座椅表面的灰尘和污渍。 ​ - 深度清洁:每2-3个月对脚垫、座椅缝隙、空调出风口等进行彻底清洁,换季或长途驾驶后可适当增加。 二、不同部位清洁方法 1. 仪表盘与中控台 ​ - 用软布(如微纤维布)蘸取少量清水或专用内饰清洁剂轻轻擦拭,避免使用酒精等腐蚀性液体,防止损伤塑料或皮革表面。 ​ - 缝隙处可用棉签或软毛刷清理灰尘。 ​ 2. 座椅 ​ - 织物座椅:先用吸尘器吸去浮尘,再用中性清洁剂稀释后喷洒,用刷子轻刷,最后用湿布擦净并晾干。 ​ - 皮革座椅:使用专用皮革清洁剂,搭配软布擦拭,清洁后可涂抹皮革养护剂防止干裂。 ​ 3. 脚垫 ​ - 橡胶/塑料脚垫:直接用水冲洗,搭配刷子刷洗污渍,晾干后放回。 ​ - 织物脚垫:可拆下来拍打除尘,严重污渍需用清洁剂清洗,避免机洗(可能变形)。 ​ 4. 空调系统 ​ - 定期更换空调滤芯,同时使用空调清洗剂从进风口喷洒,开启空调内循环运行10-15分钟,去除异味和霉菌。 ​ 5. 其他细节 ​ - 车门储物格、杯架:用湿布或棉签清洁,可放少量小苏打吸附异味。 ​ - 车窗玻璃:用玻璃清洁剂配合刮水器,避免残留水痕影响视线。 三、注意事项 - 选择专用清洁剂,避免混用不同类型清洁剂(可能产生化学反应)。 ​ - 清洁后确保车内通风干燥,防止潮湿滋生细菌。 ​ - 对于顽固污渍(如油渍、墨水),及时处理效果更好,避免长时间残留难以清除。 做好内饰清洁,不仅能提升驾驶舒适度,还能减少细菌滋生,保护家人健康哦。

    MarkHu168图21MarkHu168图21
    MarkHu168图22MarkHu168图22
    MarkHu168图23MarkHu168图23
    MarkHu168图24MarkHu168图24
    07-19
    MarkHu168图25MarkHu168图25
    MarkHu168图26MarkHu168图26
    MarkHu168图27MarkHu168图27
    MarkHu168图28MarkHu168图28
    MarkHu168图29MarkHu168图29
    MarkHu168图30MarkHu168图30
    MarkHu168图31MarkHu168图31
    MarkHu168图32MarkHu168图32
    07-15

    #远程控车的真香瞬间最常遇到的就是忘带钥匙/熄火忘关窗。有次下大雨,刚到家脱了鞋,突然想起车窗没关,正绝望要换衣服下楼时,点开APP远程关窗,听着手机里传来“车窗已关闭”的提示音,简直像开了外挂。 还有夏天提前开空调,每次从空调房冲去停车场,坐进被晒得像蒸笼的车里都需要勇气。现在出门前5分钟远程启动,调好24度,拉开车门就是凉丝丝的风,连座椅都不烫屁股了。 最惊喜的是帮朋友挪车,上次自己在外地,朋友临时要用车位,直接远程解锁+启动,让他自己去挪,不用特意跑回来送钥匙,省时又省心。 这些瞬间看似小事,但真的把“麻烦”变成了“顺手解决”,科技感拉满的同时,还特接地气~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最让我印象深的是一次夏天出门,提前半小时用手机远程启动车辆并打开空调。等走到停车场,拉开车门的瞬间,扑面而来的不是蒸笼般的热浪,而是刚刚好的凉爽,坐进去根本不用等降温,直接就能舒舒服服开车走——这对怕热星人来说,简直是续命级体验! 还有次临时加班,朋友来取我放在车里的文件,我在办公室远程解锁车门,他拿完东西后我再一键锁车,不用特意跑一趟停车场,省时又省心。下雨天忘关车窗?购物回来腾不出手开车门?有远程控车在,这些小麻烦都能轻松解决,每次用都觉得“科技感”和“幸福感”双丰收~

    MarkHu168图33MarkHu168图33
    MarkHu168图34MarkHu168图34
    MarkHu168图35MarkHu168图35
    MarkHu168图36MarkHu168图36
    07-14
    07-11
    07-10
    07-09
    07-08

    #夏季车内防晒技巧一、停车时的外部防护 - 使用遮阳挡:前挡风玻璃和侧窗放置遮阳挡,能有效阻挡阳光直射,降低车内温度。选择铝箔材质的遮阳挡,反射效果更好。 ​ - 停车选阴凉处:尽量将车停在树荫、车库等阴凉地方,减少阳光直接照射时间。 ​ - 关窗留缝隙:停车后关紧门窗的同时留一条小缝隙(确保安全),帮助车内热空气流通,避免温度过高。 二、车内物品防护 - 覆盖内饰:用浅色布或专用套子覆盖方向盘、座椅,防止暴晒后发烫,也能减少皮革、塑料内饰因高温老化开裂。 ​ - 避免放置易受热变质物品:如打火机、香水、碳酸饮料等,高温下可能爆炸或变质;手机、充电宝等电子设备也别长时间放车内暴晒。 三、车辆自身准备 - 贴隔热膜:选择质量好的车窗隔热膜,既能阻挡紫外线,又能减少热量进入车内,注意要选符合规定、透光率达标的产品。 ​ - 检查空调:确保空调制冷正常,停车前可提前几分钟关闭AC键,让风机继续运转,减少空调管道内的冷凝水残留,避免异味。 四、上车后的快速降温 - 先通风再开空调:上车后先打开所有车门或车窗,让车内热空气快速排出,几分钟后再关闭门窗开空调,降温更快。 ​ - 空调调至外循环:刚开始开空调时用外循环,将车内热气排出,温度降下来后再切换内循环。 做好这些,能让夏季用车更舒适,也能延长车辆内饰的使用寿命~

    07-08

    #买车要不要买高配- 对舒适/科技配置有强需求:比如经常长途驾驶,座椅通风、按摩、自适应巡航能显著提升体验;喜欢科技感,抬头显示、自动泊车、高级音响等配置能带来满足感。 ​ - 配置后期难加装或成本高:像全景天窗、四驱系统、空气悬架等,后期改装不仅麻烦,还可能影响车辆质保和安全性,原厂高配更靠谱。 ​ - 长期使用且预算充足:如果打算开5年以上,高配的一些实用配置(如自动大灯、座椅加热)会随着使用时间体现价值,且长期持有分摊成本后,差价影响不大。 选低配/中配的适合情况 - 预算有限,追求性价比:低配/中配往往保留了核心功能(发动机、变速箱、安全基础配置),价格更低,适合注重“代步工具”属性的用户。 ​ - 对附加配置使用率低:很多高配的“花哨功能”(如后排娱乐屏、车载香氛)实际用不了几次,花冤枉钱不如省下来加油或做保养。 ​ - 短期换车打算:车辆保值率中,低配车型通常更坚挺,高配的溢价在二手车市场缩水更快,短期换车选高配不划算。 折中建议 多数情况下,中配是性价比之选——它保留了常用的实用配置(如倒车影像、多功能方向盘、自动空调),又避免了高配的冗余功能,价格也在合理区间。 最后可以问自己:“这些高配独有的配置,我每周能用几次?” 如果超过3次,且预算允许,选高配;否则,没必要为“偶尔用一次”的功能多花钱。

    07-04
    07-04

    #买车时最看重哪方面买车时最看重哪方面?理性权衡下的购车决策指南 买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每个人的需求和侧重点不同,决策时考虑的核心因素也各有差异。结合自身经验与市场观察,我总结了消费者购车时最关注的几个维度,希望能为正在选车的你提供参考。 一、预算:划定选车的“基础赛道” 预算直接决定了可选车型的范围。除裸车价外,还需考虑购置税、保险、上牌费等落地成本,以及后续的油耗/电耗、保养、停车等长期支出。例如,新能源车虽无购置税,但高端车型保险费用较高;燃油车购车门槛低,但油费和保养成本随使用年限增加。建议预留预算的10%-15%作为弹性空间,避免因超出预算影响生活质量。 二、需求场景:明确用车“核心任务” 1. 日常通勤:优先选择油耗低、尺寸小巧的车型,如混动轿车或小型SUV,停车方便且用车成本低。 2. 家庭出行:需关注空间布局(7座SUV或MPV)、舒适性配置(座椅加热、后排空调)和安全性(气囊数量、主动刹车)。 3. 长途自驾:注重续航能力(燃油车油箱容量、新能源车CLTC续航)、底盘稳定性和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4. 个性需求:追求驾驶乐趣可选操控性强的运动车型;环保出行则考虑纯电或插混车型。 三、车辆性能:动力、安全与可靠性的平衡 - 动力系统:燃油车关注排量、扭矩,新能源车则看电机功率、加速性能,但需结合实际需求,避免过度追求高性能导致能耗飙升。 - 安全性配置:基础的ESP车身稳定系统、主动刹车是必备,高阶功能如盲区监测、自动泊车可提升驾驶体验。 - 可靠性与口碑:参考J.D. Power质量报告、车主论坛真实反馈,避开故障率高或召回频繁的车型。 四、品牌与售后:购车后的“隐形保障” - 品牌价值:豪华品牌溢价高,但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自主品牌性价比突出,近年在技术上也迎头赶上。 - 售后服务:考察4S店覆盖密度、保养价格、质保政策(如新能源车电池质保时长),避免后期维修不便或成本过高。 五、附加价值:颜值、智能与保值率 - 外观与内饰:设计审美因人而异,但简洁实用的内饰、人性化储物空间更能提升长期使用体验。 - 智能配置:车机系统流畅度、语音交互灵敏度、OTA升级能力,成为衡量科技感的重要指标。 - 保值率:日系车、德系豪华品牌普遍保值,新能源车中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品牌更受市场认可。 购车是综合需求、预算与偏好的复杂决策。建议列出个人需求优先级,多试驾、多对比,避免因冲动消费忽略关键细节。毕竟,最适合自己的车,才是“好车”。欢迎分享你的购车标准,一起探讨避坑经验!

    07-03

    #辅助驾驶使用心得辅助驾驶使用心得:从新奇体验到理性依赖的进阶之路 作为一名长期使用辅助驾驶功能的车主,从最初的忐忑尝试到如今将其视为驾驶好帮手,这段经历让我对智能驾驶技术有了深刻的理解。分享以下心得,希望能为同样对辅助驾驶感兴趣的朋友提供参考。 一、初识辅助驾驶:从“不信任”到“小惊喜” 第一次开启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功能时,双手离开方向盘的瞬间,内心充满不安。车辆自动跟随前车加减速、稳稳居中行驶的表现,打破了我对“机器不如人可靠”的固有认知。但初期仍需频繁接管,尤其在遇到加塞车辆、道路标线模糊时,系统反应不够灵活,让我意识到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安全责任始终掌握在驾驶员手中。 二、使用场景与技巧:扬长避短才是关键 1. 高速/高架通勤:辅助驾驶的“主战场”。开启功能后,车辆能自动保持车距、匀速行驶,大幅减轻长途驾驶的疲劳感。建议提前设置适中的跟车距离(如3格),避免被频繁加塞。 2. 城市拥堵路段:自动跟车功能可减少频繁踩油门刹车的繁琐,但面对突然插队的电动车、行人,需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接管。 3. 复杂路况:暴雨、夜间、施工路段尽量关闭辅助驾驶。系统对积水、反光不足的标线识别能力有限,人工驾驶更安全。 三、避坑指南:这些错误千万别犯! - 过度依赖:曾因放松注意力导致系统报警,险些错过出口。辅助驾驶只是“助手”,双手必须时刻握稳方向盘,目光紧盯前方。 - 盲目升级:部分高阶功能(如自动变道、领航辅助)对道路条件要求极高,若不熟悉规则贸然使用,反而增加风险。 - 忽视系统局限性:辅助驾驶无法识别所有交通标志或异常情况,如倒地的障碍物、雪糕筒等,需主动预判风险。 四、未来展望:科技与安全的平衡 随着技术迭代,辅助驾驶功能愈发强大,但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建议车企加强用户培训,强制学习使用规范;车主则需保持理性,将科技作为提升驾驶体验的工具,而非替代安全意识的捷径。 辅助驾驶带来的不仅是便捷,更是对未来出行的想象。但记住:安全驾驶没有捷径,再智能的系统也需要“靠谱的人”掌舵。期待与大家交流更多实用经验!

    07-03
    07-03
    07-02
    07-01

    #买车要不要买高配一、优先考虑高配的情况 - 核心配置刚需:如果高配独有的功能是你高频使用的(比如北方车主需要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经常跑高速需要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且后期加装成本高、效果差(如全景影像、主动安全系统),选高配更划算。 ​ - 长期使用+保值需求:打算开5年以上,高配的舒适性配置(如电动座椅、分区空调)能提升长期体验;部分车型高配在二手市场保值率反而更高(比如某些品牌的中高配是主力销售版本)。 ​ - 预算充足,不想留遗憾:如果预算宽松,且对“一步到位”有执念,不希望后期因缺配置后悔,高配能避免纠结。 二、更适合中低配的情况 - 配置利用率低:高配多出的功能(如座椅记忆、哈曼卡顿音响、后排娱乐屏)你很少用,或可用低成本替代(如手机支架替代车载导航,后期加装普通音响),没必要为冗余功能买单。 ​ - 预算有限,追求性价比:中低配已满足核心需求(如安全气囊、基础驾驶辅助),差价却能省几万,省下的钱可用于油费、保养或其他消费,性价比更高。 ​ - 短期换车计划:如果打算3-5年内换车,低配车型贬值更少,且基础功能足够日常使用,没必要为高配多花钱。 三、折中方案:选“中配” 多数车型的中配是“性价比之王”——保留了实用核心配置(如倒车影像、定速巡航、自动空调),又避免了高配的溢价功能,适合大多数家庭用户。 总结:按需取舍,高频使用的配置值得花钱,“面子配置”或极少用到的功能则不必强求。

    06-29

    #买车期间遇到过哪些坑一、价格陷阱 - 捆绑消费:低价吸引后,强制要求在店内购买保险、装潢(如贴膜、脚垫),这些附加品价格往往远高于市场价。 ​ - 隐性收费:提车时突然冒出“出库费”“PDI检测费”“上牌服务费”等名目,不提前说明,临时加价。 ​ - 优惠套路:宣传“现金优惠X万”,实际需要满足“贷款购车”“置换旧车”等条件,不达标则优惠缩水。 二、合同与流程问题 - 合同模糊:关键条款(如交车时间、车型配置、违约责任)写得含糊,后续出现纠纷难以维权。 ​ - 贷款陷阱:低息贷款宣传背后,可能暗藏高额手续费、捆绑保险,或实际利率远高于承诺。 ​ - 库存车/展车冒充新车:部分商家将存放超6个月的库存车、频繁展示的展车当新车卖,不主动告知。 三、车辆本身问题 - 配置缩水:宣传时强调“高配”,实际交付车型缺少部分功能(如减配雷达、座椅加热),或用低配冒充中高配。 ​ - 瑕疵车隐瞒:车辆有轻微划痕、喷漆修复等小问题,商家不告知,提车后才发现。 四、提车与售后 - 提车仓促:催促尽快提车,不给足够时间验车,导致没发现的问题后续难追溯。 ​ - 售后推诿:提车后出现问题,4S店以“已提车概不负责”“人为损坏”等理由拒绝处理。 建议买车时多对比、仔细读合同、验车时对照配置单逐项检查,避免被套路~

    06-29
    06-28
    06-28

    #25万选YU7还是ModelY25万预算选择小米YU7还是特斯拉Model Y,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 价格方面:小米YU7刚于2025年6月26日上市,推出标准、Pro、Max三款车型,售价分别为25.35万元、27.99万元、32.99万元。特斯拉Model Y价格区间为24.99万-35.49万,25万预算可选择其入门款车型。整体来看,小米YU7部分车型价格更具优势,且首发还有赠送真皮座椅等权益。 ​ - 外观内饰:外观上,Model Y设计简约,具有较高的品牌辨识度;小米YU7采用法拉利Purosangue同款修长车头+溜背车身,前脸导流槽配轮眉风刀设计,风阻系数低至0.245Cd,开在路上回头率较高。内饰方面,小米YU7更注重科技感与舒适性,配备前挡下沿的HyperVision天际屏,还有Nappa真皮座椅、零重力模式和隐藏式冰箱等;Model Y则延续极简风格,内饰较为简洁。 ​ - 空间表现:小米YU7车身尺寸为4999/1996/1608mm,轴距达3000mm,后排腿部空间超860mm,后备厢最大容积2247L。相比之下,Model Y车身尺寸和轴距更小,空间表现不如小米YU7。 ​ - 动力续航:小米YU7标准版CLTC纯电续航835km,配备800V高压平台,支持5C超充,15分钟可补能620公里。其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等多种动力,四驱版最大功率可达508kW,零百加速4.27秒起。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CLTC纯电续航719km,采用400V平台,15分钟补能250公里,单电机最大功率220kW,双电机最大功率331kW,零百加速4.3秒。整体而言,小米YU7在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上更优,动力输出也更强。 ​ - 智能驾驶:小米YU7采用激光雷达+英伟达Thor芯片方案,本土化智能体验优势明显,更适配中国路况。Model Y搭载HW4.0硬件,算力720TOPS,配备500万像素摄像头,探测距离424米,智能驾驶硬件实力强劲。 综合来看,小米YU7在空间、动力续航、价格等方面有一定优势,适合追求性价比、注重车内空间和续航能力,且对智能驾驶本土化体验有需求的消费者。特斯拉Model Y品牌知名度高,补能网络更完善,操控灵活性较好,若你更看重品牌影响力和充电便捷性,Model Y是不错的选择。

    #快充VS长续航谁更重要在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的当下,“快充”与“长续航”成为消费者购车时争论不休的焦点,二者究竟谁更重要?其实答案并非绝对,而是与个人的用车场景和需求紧密相关。 对于日常通勤距离较短、且居住和工作场所附近充电设施完备的用户来说,快充功能无疑更具吸引力。想象一下,午休时利用一小时的碎片时间,就能将爱车电量从较低水平充至80%,丝毫不影响下班后的出行计划。无论是工作日频繁短途出行,还是周末偶尔的周边游,快充都能让补能变得高效便捷,极大减少因充电产生的时间成本。特别是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快充功能让车辆能快速“回血”投入使用,契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但对于经常有长途出行需求,或是生活在充电基础设施尚不健全地区的用户,长续航则是刚需。一次充满电就能跨越数百公里,无需频繁寻找充电桩,更不必担心在偏远地区遭遇“里程焦虑”。以长途自驾游为例,长续航车型可以让驾驶者更加从容地规划路线,尽情享受沿途风景,而不是时刻盯着电量焦虑下一个充电站还有多远。在这种场景下,长续航带来的是满满的安全感和自由度。 事实上,快充与长续航并非只能二选一。部分车企已开始探索两者兼顾的技术方案,如优化电池材料与充电技术,在提升续航里程的同时,实现更高功率的快充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消费者或许不用再为这个问题纠结,能够享受到既有超长续航,又具备超快充能力的理想座驾 。

    06-28
    06-28
    06-25
    06-13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