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买车时还有个“惯性思维”:德系就是抗跌,日系就是保值。
但现实已经开始打脸了:
因为你以为日系、德系是最后的堡垒?其实它们已经顶不住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正在加速发生的事实。
我们从最有代表性的几台车开始看——
速腾,曾经的“合资神车”,指导价高达12.79万起。
可如今呢?裸车价直接杀到8.39万,一刀砍下4.4万。
这不是“优惠”,这是自降身价。

你要知道,这可不是库存清仓车,是刚上的新款。
就问一句,几年前你见过大众新款刚上市,就优惠这么大吗?
还有帕萨特,那个在商务场合混得风生水起的“德系体面担当”,现在也没了脾气。
2025款380TSI 龙腾款,原价17.69万,现在12.19万就能拿下。
5.5万的让利,直接把它打到了曾经朗逸的区间。
一句话总结:再不降价,就真没人看它一眼了。

日系这边的日子也不好过。
比如轩逸,原本就是走亲民路线,结果现在直接“贴地飞行”:
起售价干到8.98万,眼神里全是焦虑,仿佛在说——比亚迪太卷了,我只能拼命降。
锋兰达、荣放、迈腾这些车型,也撑不住了,动辄就是3、4万的优惠。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车市常规操作嘛,年初促销、冲量……”
但问题是,这个力度、这个范围,从来没出现得这么密集、这么突然。
曾经高高在上的“德日合资”,现在跟国产品牌贴身肉搏;
曾经喊着“品牌溢价”的车型,如今只能靠降价才能拉客户进店。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合资车,正在经历一个集体失重的时刻。
他们不是不想挺住,而是已经撑不下去了。

往上看,我们曾经青睐,甚至要加价购车的一些品牌,其实也没幸免。
譬如那位曾经“高冷到让人加钱排队”的选手,如今也悄悄拉下了身段,在终端市场开启了清仓式大促。
没错,说的就是雷克萨斯。
比如经典的ES系列,一度被誉为“最懂中国人审美的豪华车”。
如今部分地区优惠高达8万元,甚至有经销商一口气给出直降10万的报价,起售价直接干到19.99万。

要知道,这可是一台定位中高端的豪华中型车啊,连20万都挡不住了。
还有主打年轻市场的NX系列,也没能逃脱价格滑坡的命运。
经销商普遍优惠9万元左右,裸车价直接探底至22.88万元。
但雷克萨斯不是个例,BBA 也开始“跌落神坛”了。
拿奥迪A4L(图片|配置|询价)来说,曾经32万起步的德系代表作,现在最低19.88万就能落地。
虽然是停产在售的24款车型,但这个价格,也真的很夸张。

奔驰C级更是直接“杀疯了”——
新款2025 C级,指导价33.68万,如今起售价干到21.48万,整整便宜了12万,价格都快贴近迈腾、凯美瑞了。
关键是,新款在科技感、内饰、体验上的提升还不小。
用更低的价格,反而给了更多配置和质感。你说离谱不离谱?
就连宝马3系、5系也没幸免,普遍优惠9-12万,从“豪华标杆”直接滑向了“中产尝鲜价”。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豪车也不能幸免。
不是他们不想坚守价格,而是它们已经没有资格再硬撑了。
因为,新能源车的“降维打击”,早就不讲武德了。
你想想,过去二十多万的车,是啥概念?
可能是个奥迪A4L的丐版,没啥配置,四个圈撑场面。
而现在,同样的价格,你可以买到什么?
买到一台纯电轿跑SUV,座椅通风加热按摩、激光雷达、hud、智驾辅助一整套拉满;
买到一辆智能化拉满的大空间轿车,不用加油、不用保养,每公里电费不到2毛钱,很多费用还能打折。
甚至,连续几次OTA更新之后,你的车还能“变聪明”、会自动变道、会帮你找车位。

同样的钱,体验却像换了个时代,你说油车怎么没有压力呢?
更别说,比亚迪这样的选手,甚至在低端车上开启了“全民智驾”。
像最近发布的比亚迪秦 L EV 冷暖冰箱、天幕、智驾、都配上了,售价还只要11.98万起。
就这种情况,燃油车怎么会没有压力呢?

总的来看,车市的情况,真的变了。
以前很多人还在认为“新能源车”只是一阵风,吹过去,油车就恢复正常了。
但现在看来,根本不是这样的。
新能源车这股风不仅越吹越大,而且还有动摇油车根基的趋势。
按照这个情况继续下去,部分油车品牌还能活多久,可能都难说!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