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慧心引力佳
编辑/慧心引力佳
大家是不是都在幻想,自己之后有一辆能够自动驾驶的车,自己在家休息,让车自动出去接单养活自己?
而最近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爆燃事故之后,“智驾”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而那些鼓吹“智驾”的人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智能驾驶的“不智能”
汽车智能驾驶技术不断发展,给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变革,也让人期待未来能有更轻松安全的出行方式,但是不知为何,智驾出来之后,很多人都将“智驾”和“自动驾驶”画上了等号。
但现实情况是,辅助驾驶、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这些词听起来很像,意思却完全不一样,大家常常搞不清楚这些概念,导致理解上出现偏差。

按照国际通用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从L0到L5,级别越高,自动化程度越高,L0代表完全由人操控车辆,L5则代表车辆可以完全自主驾驶,不需要人来干预。
而现在大多数车辆都处于L2级别,这意味着驾驶员不能放松,必须时刻注意路况,随时准备自己来控制车辆。

即使是L3级别,也只是在特定情况下车辆可以自己行驶,但驾驶员仍然要做好接管车辆的准备,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完全自动驾驶,也就是L5级别,是指汽车在任何道路和环境条件下都能自行驾驶,不需要驾驶员进行任何操作。

然而,以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完全自动驾驶在所有情况下无需人为干预的目标还难以达到。
血的教训敲响警钟
由于人们对于智驾的错误认知,很多人都在出行的时候将自己的安全全部交给智驾,就比如说去年有人在高速上开启了智驾之后就开始躺下睡觉。

为了骗过智驾,用水瓶绊住了方向盘,全程速度几乎都在100多码,直接狂飙了1200km,而这个名车主还是幸运的,全程没有出事。
可能就是因为很多人都这样做,所以引得一些人进行了模仿,因为开启智驾出事故的概率直线上升。

之前的就不说了,上个月16日,武深高速发生了一起事故,一辆启用了辅助驾驶的新能源汽车突然偏离原有车道,猛烈撞向路边的山体并侧翻。
事后调查发现,驾驶员对辅助驾驶系统过于信任,因此不够集中注意力,未能及时纠正车辆的错误行驶轨迹。

仅仅过了三天,在大广高速上也重演了类似的事情,司机长途驾驶感到疲惫,启动了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想借此休息一下,车辆驶出隧道时,突如其来的强风导致车辆偏离了正常行驶路线。
而司机没有反应过来,之后车辆发生了侧翻事故,还有就是小米SU7还发生了爆燃事件,夺走了三条宝贵的生命等等,智驾出事的事情在不断的发生。

这些事故它们都指向同一个问题“驾驶员过于依赖辅助驾驶系统,安全意识也因此降低”。
国家出手整顿“智驾”
“自动驾驶”这个词现在经常被乱用和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汽车公司和一些公众人物说得太过了,他们为了营销或者博眼球,经常夸大技术的实际能力。

就比如说余承东,他之前就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个小文章,自己开问界M9从安徽到深圳,全程1314公里,全程都是智驾接管的,并且没有出错。

而雷军也同样将智驾说成过“自动驾驶”,但是雷军每次都在强调,智驾只是辅助功能,“不管哪家智驾,都不要脱手方向盘”。

可能也是因为名人效应,再加上营销的号的恶意剪辑,所以误导了很多人,而对于智驾的乱象,国家也终于出手整治了。
根据报道,最近公安部道理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表示因为驾驶人员错误使用智驾,所以频频发生交通事故,究其原因是因为对于辅助驾驶的认知不到位。

对于开启辅助驾驶之后做出其他在驾驶中的危险行为,已经是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出事故全部都是由驾驶人承担。
而对于那些车企做出的误导宣传,市场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法对虚假宣传行为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可对责任人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若设备在设计或宣传直接诱导驾驶人脱离监管(如 “解放双手”“免接管”),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可能被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最高可判处死刑。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在市面上还买不到完完全全智能驾驶的车,一般都在在2级的辅助驾驶阶段,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将自己的安全全部交给智驾。
参考资料
光明网【2025年4月18日】《公安部道研中心:虚假宣传自动驾驶,或面临2年以下刑期》
大河报 2025-4-16《男子高速上开智驾打盹,直接翻车!公安部明确:目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驾驶人是责任主体》
极目新闻【2025年4月18日】《警惕“高阶智驾“陷阱!诱导“解放双手”,最高可判处死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