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0万买的‘自动驾驶’车,出了事车企却说‘驾驶员需随时接管’,这算诈骗吗?”最近,随着多起智驾事故曝光,车主维权声浪此起彼伏。就在舆论沸腾之际,公安部道路安全研究中心一记重锤落下:即日起严打智驾虚假宣传,企业敢吹“自动驾驶”最高判2年,驾驶员“脱手”引发事故同样面临刑责。这场堪称行业地震的整治行动,让站在风口的华为智驾陷入“短期承压、长期看涨”的冰火两重天。

一一、政策核心:智驾分级定规矩,虚假宣传划红线
此次整治的核心,是给混乱的智驾宣传戴上“紧箍咒”。根据公安部明确的6级智驾体系:
L1-L2级(如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统一规范为“辅助驾驶”,车企不得使用“自动驾驶”“全自动”等误导性话术;
L3级及以上(具备条件下的自动驾驶)因技术成熟度不足,目前全国暂停审批,包括华为即将发布的乾坤智驾ADS4.0,即便实测达到L3标准,也只能憋屈地挂着L2标签上市;

违规成本飙升:企业虚假宣传违反《广告法》,最高罚款200万;若因宣传不实导致事故,责任人可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驾驶员行驶中双手脱离方向盘引发重大事故,同样面临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曾经刷屏的“车主在高速上睡觉”“车辆自动避让行人”等宣传视频,今后都将成为违法证据。
二、华为智驾的“冰火两重天”
短期:技术优势被政策“封印”,市场推广遇阻
华为堪称此次整治的“最受关注对象”。其耗时5年研发的ADS4.0智驾系统,已实现城区无图导航、自动泊车等准L3功能,在上海、深圳等复杂路况通过率达92%,硬件上搭载3颗激光雷达+双Orin-X芯片,算力达254TOPS,本应是差异化竞争的王牌。
但政策一刀切下,华为不得不将ADS4.0归类为L2+,宣传语从“准自动驾驶”改为“高阶辅助驾驶”,终端门店的演示视频也删掉了“脱手驾驶”画面。某经销商透露:“以前客户冲着‘华为自动驾驶’来,现在得花半小时解释政策,订单转化率下降20%。”

长期:技术储备成破局关键,首个L3审批或将改写格局
危机背后暗藏转机。此次整治本质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清场行动:据中消协数据,2024年智驾相关投诉量激增180%,多数源于虚假宣传导致的操作误判。当行业回归技术比拼,华为的全栈自研优势开始显现:
数据积累领先:华为智驾已积累10亿公里中国道路数据,暴雨、隧道等极端场景处理方案比友商多30%;
硬件预埋到位:问界M9等车型出厂即标配L3级硬件,一旦政策放开,通过OTA即可升级,无需二次加装;
车企合作深度:除问界外,极狐、阿维塔等品牌均搭载华为智驾,规模效应下研发成本比单打独斗的新势力低40%。
业内预测,随着2026年L3级技术标准落地,华为很可能成为首个获批的企业,届时搭载ADS4.0的车型将形成“技术代差”,在30-50万高端市场拉开与竞品的距离。

三、行业震荡:新势力慌了,传统车企加速补课
传统车企迎来“纠错窗口期”
大众、丰田等此前在智驾领域落后的品牌,借政策东风调整策略:大众ID.系列取消“自动变道”等模糊宣传,转而强调“ACC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的实用性;丰田则加速与Momenta合作,计划2025年推出符合新规的L2++智驾系统,主打“安全可靠”而非“激进体验”。

消费者终于能“明明白白买车”
新规落地后,智驾配置表首次统一规范:某合资品牌的“智能领航系统”从“L2.9级”改回真实的“L2级”,并明确标注“需全程手握方向盘”;华为智驾的宣传页增加了12条安全提示,字体比参数表还大。中汽协调查显示,78%的消费者支持新规,认为“终于不用在‘全自动’和‘纯摆设’之间碰运气”。
整治不是终点,而是智驾“成人礼”
这次震动行业的整治,本质是智驾产业的“成人礼”——告别野蛮生长的噱头营销,回归技术为王的本质竞争。对华为而言,短期的“紧箍咒”是成为“行业标杆”的必经之路;对消费者而言,终于能抛开浮夸宣传,用理性选择推动产业进步。当智驾真正回归“辅助”本质,或许才是自动驾驶技术真正成熟的开始。毕竟,马路不是秀场,安全永远比噱头更重要。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