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中国最赚钱三家车企,一个比一个豪横

    一梦栖头像一梦栖头像
    一梦栖04-15

    #科技重构旗舰SUV腾势N9上市#

    中国最赚钱三家车企,一个比一个豪横,教外资如何挣钱


    当传统跨国车企还在为电气化智能化转型焦头烂额时,当多数车企在价格战中“血流成河”时,三家中国车企已悄然瓜分了行业约80%的利润蛋糕。

    长城有舍有得,吉利既要又要,比亚迪掀了桌。它们用各自的生存法则,书写着中国汽车产业新的一页,甚至可以教外资车企如何赚钱了。

    1. 独孤狼长城:不贪群猎,专挑肥羊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收入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净利润为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仅次于比亚迪和吉利,位居行业第三。

    对于车企而言,销量增长通常是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因,长城销量显然不是支撑其利润暴涨的主因。

    自从2016年销量破百万辆,长城年销规模已经在这一高度徘徊了九年之久。去年长城销量123万辆,同比微增0.37%,相较于2021年的高点少了5万辆。

    这是长城主动选择的结果,例如长城2022年主动停产欧拉旗下黑猫和白猫车型,因为它们虽然非常畅销但不赚钱。

    魏建军直言不会追求没有意义的销量,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

    得益于坦克等高价值车型销量占比越来越高,长城去年单车净利润高达1.03万元,同比提升0.46万元,超过比亚迪和吉利。此外,长城海外销量45.41万辆,在整体销量中的占比接近40%。

    特立独行的长城,犹如一头孤狼,不贪群猎,专挑肥羊。

    2. 双面刀吉利:战术大师,双轨并行

    吉利2024年实现跨越式增长,三大核心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销量217.66万辆,同比劲增32%;营收2401.94亿元,同比飙升136%;净利润166.32亿元,同比暴涨213.3%。

    相较于长城的有舍有得,吉利则像战术大师一样,上演了一套“既要又要”的平衡术。

    一方面,吉利像影子般紧贴比亚迪,在新能源赛道贴身肉搏。

    通过银河、极氪等,吉利发起“饱和式攻击”,终于进入新能源收获期,去年新能源汽车超88.8万辆,同比暴涨92%。

    在尝试用比亚迪的方式打败比亚迪之外,吉利还祭出了另一个“秘密武器”——燃油车。去年约129万辆的销量,让吉利悄然成为了燃油车销冠。

    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是李书福“新旧通吃”的阳谋,也让吉利净利润增速远超比亚迪和长城。

    以传统燃油车为盾,新能源车为矛,造车老师傅李书福,在白热化的车市杀出一条血路。

    而且,未来几年油电平权之后,双刀刺客吉利,有望在新竞争格局下脱颖而出。

    3. 霸气比亚迪:直接掀桌,改写规则

    比亚迪的恐怖之处,在于将汽车制造变成了“印钞流水线”。

    其2024年爆卖427万辆,营收7771亿元,净利润402.5亿元,分别相当于长城+吉利总和的1.3倍、1.8倍、1.4倍。

    如果说传统燃油车企是“旧时代的守夜人”,比亚迪便是“新时代的造物主”。

    作为业内首个停产燃油车的车企,比亚迪直接掀了桌子,另起炉灶造起了全新形态的新能源产品,由此成为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引领者。

    例如,比亚迪成了插混产品的定义者和定价者,以一己之力彻底燃爆插混市场。

    比亚迪能够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疯狂投入和潜心自研,从而实现核心技术行业领先。

    仅2024年,比亚迪研发投入就高达542亿元,比净利润都还多。截至2024年末,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超1800亿元,研发人员超12万人,位居全球车企第一。

    由此,比亚迪才能构筑起技术护城河:e平台3.0、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云辇、易四方、兆瓦闪充……

    依靠技术壁垒、垂直整合,以及规模效益,比亚迪得以不断通过“疯狂降本”,从而实现价格平权,大大提升产品竞争力。

    据测算,2024年比亚迪在供应链上单车成本降低了1000元。有预测认为,今年比亚迪的单车成本还会继续下降近1000元。

    与此同时,去年比亚迪的单车均价,从2023年的15万元降低到了14.5万元,而单车净利润则从2023年的8000元增长到了8500元。

    据悉,比亚迪今年销量目标是550万辆,并有望冲击600万辆。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