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智驾宣传的幻象:车企吹捧如乔布斯,担责却似贾跃亭

    今日车评头像今日车评头像
    今日车评04-06

    在当今智能汽车市场,"智驾"功能已成为各大车企竞相标榜的核心卖点。从"无人代客泊车"到"城区智驾领航辅助",宣传话术之华丽堪比当年乔布斯发布iPhone时的颠覆性宣言。然而,当事故发生时,车企的回应却常常闪烁其词,责任推诿之态令人联想到贾跃亭的"下周回国"式承诺。这种"宣传时是颠覆者,出事时变路人甲"的双面姿态,不仅暴露了行业过度营销的乱象,更将消费者置于认知困惑与安全风险的双重困境中。



    智驾宣传的"乔布斯时刻":过度包装的技术神话


    翻开任何一家新能源车企的发布会,智驾功能永远是聚光灯下的主角。车企们不遗余力地描绘着"解放双手"、"零接管"的驾驶乌托邦,宣传话术之大胆令人咋舌。某品牌宣称其系统具备"十年老司机的直觉驾驶体感",理想汽车则推出号称"能够思考的智能体"MindVLA架构,承诺将汽车转变为"贴心的专职司机"。这些充满未来感的描述,配合精心剪辑的演示视频,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自动驾驶已成熟"的错觉。


    然而,现实与宣传的鸿沟在用户实际体验中暴露无遗。一位广汽埃安昊铂HT车主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后,车辆突然失控撞向隔离带,而厂家却坚称"事故发生时辅助驾驶系统并未开启"。类似案例层出不穷:理想L9(图片|配置|询价)自动泊车失败后竟自行开到马路中央;阿维塔汽车在无人状态下自动驶入车位引发居民恐慌;深蓝汽车智驾系统因标线混乱导致误判变道,酿成剐撞事故。这些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当前市面上的智驾系统远未达到厂家宣传的可靠程度。


    车企在营销中的话术陷阱尤为值得警惕。他们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将有限场景下的功能演示夸大为普适能力。正如行业观察者指出的:"无论再怎么宣传智驾有多高阶,以目前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来看,仍然处于L2级别的自动辅助驾驶,是始终需要驾驶员主导的驾驶辅助系统。"这种刻意模糊技术边界的行为,无异于让消费者充当了免费的道路测试员,而所有风险则由用户自行承担。


    事故后的"贾跃亭式"回应:责任推诿与数据黑箱


    当智驾事故发生时,车企的标准应对剧本令人玩味。首先是否认系统启用,如赛力斯汽车在问界M9与大货车相撞后声明"事故发生前车辆已退出智驾"。其次是归咎于外部环境,理想汽车将十几辆车连环追尾解释为"车距太近、道路湿滑"。最后是提供远低于预期的补偿,深蓝汽车对一起智驾事故仅愿赔偿3800元。这套"否认-推责-敷衍"的三部曲,与贾跃亭面对危机时的应对策略何其相似。


    数据黑箱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在多起事故中,车主强烈要求获取完整的行驶数据分析,却往往遭到厂家拒绝或拖延。行驶数据作为责任判定的关键证据,完全掌握在车企手中,这种不对称的信息权力使得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法律框架下,"所有的责任都需要驾驶员来承担,车企则无需承担任何责任"。这种权责严重不对等的局面,无形中鼓励了车企继续夸大宣传而无需顾忌后果。


    车企的技术双标同样耐人寻味。宣传时强调系统的"类人思考"与"直觉反应",事故后却强调"技术局限性"与"驾驶员最终责任"。理想汽车一边发布能"听得懂、看得见、找得到"的MindVLA系统,另一边其AEB系统却在大雨中失效导致连环追尾。这种"好处全占、责任全推"的商业策略,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危及公共安全。


    认知误区与安全风险:被夸大的用户期待


    车企的过度宣传已在消费者中造成严重的**认知偏差**。新浪科技调查发现:"由于科幻电影和媒体的渲染,消费者往往对自动驾驶技术抱有过于理想化的期待,当实际体验与期望不符时,就容易产生夸大其词的感受。"这种期待落差不仅导致消费纠纷,更可能酿成致命事故——有驾驶员在高速行驶中完全脱离驾驶在睡觉,将生命托付给远未成熟的智驾系统。


    复杂场景的局限性是当前智驾技术无法回避的软肋。城市道路、省道及乡间小道上瞬息万变的交通状况,远超现有系统的处理能力。深蓝汽车经销商也承认:"尽管技术先进,但在非理想状况下,如标线混淆时,仍可能存在不足。"然而,这些关键限制很少出现在车企光鲜的宣传材料中,导致消费者对系统能力产生严重误判。


    更令人忧心的是安全文化的缺失。在追求营销亮点的竞争中,车企将"激进"包装为"创新",将"实验性功能"宣传为"成熟技术"。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对于这些功能,我们应该坚持'非必要不尝试'的原则,高速上100多码的速度,如果发生碰撞,死伤与否只看运气。"当安全让位于卖点,技术发展便走上了危险的歧路。


    面对日益严峻的智驾信任危机,行业自律应成为首要突破口。车企需摒弃浮夸话术,明确告知消费者各级自动驾驶功能的实际能力边界。李想关于统一中文命名(L2=辅助驾驶;L3=自动辅助驾驶;L4=自动驾驶;L5=无人驾驶)的倡议值得推广,这种清晰界定有助于矫正被扭曲的用户预期。


    监管强化同样刻不容缓。当前自动驾驶宣传几乎处于"无王管"状态,亟需建立统一的测试标准与宣传规范。监管部门可要求车企在推广智驾功能时,必须像药品说明书一样列明"适应场景"与"禁忌事项",并对夸大宣传施以重罚。北京《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的实施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全国性立法仍需加速。


    数据透明化是重建信任的技术基础。车企应建立中立第三方监督的行驶数据平台,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公正、公开地分析责任归属。消费者有权知晓自己车辆的真实表现,而非被营销话术蒙蔽双眼。正如深蓝事故车主所呼吁的:作为消费者,理应拥有对行驶安全的知情权。


    智驾技术本应是通向更安全、更高效交通未来的桥梁,而非车企炒高股价、争夺市场份额的工具。当前"宣传如乔布斯,担责似贾跃亭"的行业乱象,折射出资本驱动下技术伦理的失序。消费者不是小白鼠,公共道路更非免费的试验场。


    车企必须认识到,真正的技术创新从不需要夸大其词。谷歌Waymo等企业在自动驾驶测试中表现出的审慎态度值得借鉴——它们严格限定运营范围,明确告知技术局限,将安全置于商业利益之上。唯有当行业集体从营销狂欢回归技术理性,智驾才能真正兑现其改变出行方式的承诺。


    对消费者而言,保持清醒认知至关重要:目前的智驾系统仅是"辅助"而非"替代",驾驶员始终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正如业内人士所警示的:"最好的应对方式还是相信自己,不要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所谓的智能驾驶上。"在这场技术与人性的博弈中,过度信任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智能出行未来的实现,需要的不是天花乱坠的吹嘘,而是每个参与者——车企、监管者、消费者——对技术局限的诚实面对与对安全底线的共同坚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从"颠覆性创新"滑向"系统性风险",真正驶向智慧出行的彼岸。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