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潮流”成为枷锁,汽车设计的同质化陷阱——
一、贯穿式尾灯:从“先锋符号”到“流水线标配”
曾几何时,贯穿式尾灯是汽车设计中的“高级定制”。它最早出现在林肯大陆的经典车型上,以一条流畅的光带横贯车尾,成为优雅与科技感的代名词。然而,当特斯拉Model Y Plaid、小米SU7、广汽AION S等车型纷纷将贯穿式尾灯作为设计标配,甚至商用车也加入这一行列时,这种设计已从“稀缺美学”沦为“流水线产物”。

数据印证趋势:2024年全球贯穿式尾灯市场规模达亿元,预计2030年将翻倍增长,其中中国市场份额占比显著提升。Hella、VALEO等头部供应商的垄断,更让这一设计成为车企的“安全牌”——“别人有的,我也要有”。

但问题是:当所有车尾都亮起同一条光带,你的爱车还能被一眼认出吗?
二、贯穿式尾灯背后的“代价”:技术、成本与体验的失衡
1. 技术复杂性的隐忧
贯穿式尾灯绝非一条简单的LED灯带。以小米SU7为例,其尾灯由360颗超红光LED组成,需三颗MCU(微控制器)通过CAN总线协同控制,并搭配多通道驱动芯片实现动态光效。复杂的线束布局不仅推高制造成本,更埋下维修隐患——一旦故障,拆卸和更换成本远超传统尾灯。

2. 材料与工艺的妥协
为实现均匀透光,车企普遍采用光扩散PC材料,但其抗冲击性和耐高温性能仍存短板。调研显示,贯穿式尾灯开裂问题频发,原因包括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匹配、生产工艺缺陷等。即便如特斯拉Model Y Plaid这般高端车型,用户也不得不面对“璀璨星河”背后潜在的维修焦虑。
3. 设计同质化的反噬
当奔驰EQS、比亚迪汉、理想L9的尾灯设计如出一辙,贯穿式尾灯已从“品牌标识”退化为“行业通货”。消费者开始质疑:“为什么我的豪车和网约车看起来一样?”
三、被忽视的“另一种可能”:那些拒绝跟风的设计
1. 复古主义的逆袭
MINI Cooper的圆形尾灯、保时捷911(图片|配置|询价)的立体浮雕式灯组,始终坚守品牌DNA。这些设计虽不追逐潮流,却以独特辨识度成为经典。反观贯穿式尾灯,在“万物皆可贯穿”的浪潮中,反而模糊了品牌个性。
2. 功能至上的创新
沃尔沃的“维京之斧”尾灯,将照明功能与北欧美学结合,夜间警示效果远超扁平化光带;马自达的魂动设计则以立体光影塑造车尾层次感,证明“安全”与“美感”无需牺牲其一。

3. 技术赋能的差异化
奥迪早前推出的OLED尾灯支持动态投影,可自定义光效;宝马iX的激光雕刻灯罩则融入环保理念。这些创新并未依赖“贯穿”形式,却以技术深度重新定义尾灯价值。

四、消费者的觉醒:我们需要怎样的汽车设计?
1. “伪个性化”陷阱
车企将贯穿式尾灯包装为“科技感”“未来感”的象征,但本质上仍是设计惰性的体现。当所有车型都在“贯穿”,个性化反而成为稀缺品。

2. “用户需求”本质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尾灯的诉求集中于三点:高辨识度、低维护成本、长效可靠性。贯穿式设计在满足第一点的同时,却可能牺牲后两者。若为“潮流”付出高昂代价,是否值得?
3.多元审美
汽车设计不应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从捷豹的细长箭矢灯到路虎卫士的方形复古灯,多元风格才能激发市场活力。当车企敢于跳出“贯穿式”舒适区,才能真正赢得审美疲劳的消费者。

写在最后:尾灯之外,更需照亮初心
贯穿式尾灯的流行,是汽车工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却也暴露了创新乏力的隐疾。当设计沦为流水线上的“标准化零件”,汽车的灵魂也随之黯淡。或许,我们应该问自己:“我需要的是一盏追随潮流的灯,还是一辆真正代表自我的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