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高速爆燃致3人遇难后,其电池供应商身份引发全网追问。客服承认标准版电池随机混装弗迪、宁德时代,涉事车辆电池来源成谜。这场事故背后,究竟是电池设计缺陷,还是车企供应链管理失责?
一、双供应商策略:购车“抽盲盒”式电池混装
根据小米汽车客服回应,小米SU7标准版采用弗迪刀片电池(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电池随机混装模式,车主购车时无法自主选择。
- 标准版:73.6kWh磷酸铁锂电池,弗迪与宁德时代随机供货;
- Pro/Max版:94.3kWh/101kWh电池均由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这种“双供应商随机装”策略虽能保障产能,却导致同一车型电池防护性能存在差异。例如,弗迪刀片电池采用纵向排列结构,抗侧撞能力优于宁德时代的方形电芯设计,但小米未在销售时明确披露差异。
二、涉事车辆电池溯源难题
事故发生后,宁德时代第一时间否认涉事车辆搭载其电池,而比亚迪弗迪电池客服以“非业务部门无法查询”为由未予置评。小米官方至今未公布事故车电池供应商,仅强调“全系采用CTB一体化技术”。

矛盾焦点:
- 标准版电池混装模式下,消费者权益保障缺失;
- 车企与供应商责任划分模糊,事故调查受阻;
- 小米官网参数表仅标注电池类型,刻意隐去供应商信息。
三、技术对比:14层防护为何失效?
涉事车辆撞击时速达97km/h,远超国标测试条件(32km/h侧碰)。小米宣称的14层防护结构(3层顶部+3层侧碰+8层底部)在极端冲击下暴露短板:

- 弗迪刀片电池:纵向排列电芯可分散冲击力,但CTB车身一体化设计削弱独立防护舱强度;
- 宁德时代电池:高能量密度方案(255Wh/kg)导致隔膜厚度减薄20%,抗穿刺能力下降。
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指出,当前液态锂电池均存在碰撞爆燃风险,但车企应针对不同供应商电池优化防护设计。

四、行业警示:供应链透明化迫在眉睫
- 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有权知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而非被动接受“随机盲盒”;
- 标准缺失:国标GB 38031仅考核静态安全,未覆盖高速碰撞场景;
- 技术适配:混装不同结构电池时,车企需定制差异化防护方案,而非“一刀切”宣传。
结语:小米SU7爆燃事故撕开了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隐秘角落”。当车企用“顶级供应商”话术背书时,更需用透明化消解信任危机。电池安全没有侥幸,唯有将每颗电芯的来历与防护写入责任清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注:本文综合公开信息及行业分析,截至2025年4月2日)
追踪前沿汽车动态,别犹豫,赶紧点关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