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8 日小米集团发布的 2024 年财报,让外界首次完整窥见其造车业务的真实底色。全年交付 13.6 万辆的亮眼成绩单背后,每台车 4.53 万元的亏损数字格外醒目。这场关乎未来的战略博弈中,小米正试图在短期亏损与长期布局间寻找平衡点。

从财务数据透视,小米汽车的经营图谱呈现冰火两重天。18.5% 的毛利率水平远超传统车企普遍不足 10% 的基准线,显示出新能源赛道特有的溢价空间。但 62 亿元的经调整净亏损,将单台亏损定格在 4.53 万元,暴露出重资产行业的残酷现实。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供应链体系的搭建成本、销售服务网络的扩张支出,如同三座大山压在初创期的小米汽车身上。
在手机市场稳居全球前三的小米,对汽车业务的战略定位远超短期财务回报。卢伟冰 "没有明确盈利时间表" 的表态,折射出企业对战略机遇窗口的清醒认知。当前新能源市场 30% 的年复合增长率,正推动行业格局加速重构。小米选择在此时投入百亿级资源,实质是在争夺未来智能出行生态的船票。其手机业务 23.3% 的高端机型占比,IoT 设备千亿规模的营收突破,都在为汽车业务构筑协同效应。

规模效应的兑现路径已然清晰。13.6 万辆的首年交付量,不仅让小米跻身新势力交付榜前列,更意味着供应链议价能力的实质性提升。当电池、电机、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采购规模突破临界点,边际成本下降曲线将显著改善盈利模型。参照特斯拉的发展轨迹,其单台成本在年销量突破 50 万辆后下降 27% 的案例,或许能为小米提供参照系。
市场对小米汽车的耐心,源于其展现出的体系化作战能力。从手机到 IoT 再到汽车,小米始终遵循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铁三角模式。SU7 系列 23.45 万元的均价,既维持了品牌调性,又为后续产品矩阵留出拓展空间。当智能座舱与 MIUI 系统实现深度联动,当家庭物联网与车载生态无缝衔接,用户粘性的增强将带来更高的价值变现可能。
站在 2025 年的门槛回望,小米汽车的亏损绝非简单的财务赤字,而是科技企业转型必须支付的战略成本。在手机业务持续贡献 272 亿元净利润的安全垫下,这场以时间换空间的豪赌正渐入佳境。当行业洗牌尘埃落定,那些熬过投入期的玩家,或将收获智能电动时代最丰厚的红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