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最火的车型当数小米SU7。而涉及小米SU7的懂车帝续航测试在引发热议的同时,也有不少对其公正性的质疑。争议的核心点就在于轮胎:为什么测小米SU7使用19寸低滚阻轮胎,但测极氪001时却使用22寸偏运动的豪华均衡胎呢?

蔚来ET5的订购页面上,也可以清晰看到:仅轮胎一项差异,就可以增加12%的续航。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试想增加12%的电池容量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提升12%的电驱动效率又需要进行怎样的技术攻坚?瑞银报告也分析了这一问题[1],它认为电车降低轮胎滚阻比增加电池容量要划算得多!
轮胎对燃油车能耗的影响也是一致的。12%的燃油经济性差异,相当于两代发动机的技术代差吧?
随着消费者对油耗、排放、续航的关注日益增加,轮胎作为关键要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高档车型对底盘质感、静音舒适和安全性的要求更高,这些方面都直接关联到轮胎的性能。
尤其是在安全性方面,近年来「马力平权」的趋势使得汽车动力不断挑战地面附着的极限 —— 纯电、插混天然具备大马力特性,燃油车的混动化也显著提升了动力性(例如林肯Z混动版的零百加速低至6.04秒)。此时,轮胎是否具备足够的干地/湿地抓地力,已不仅关乎驾驶乐趣,更是关系到生死攸关的安全性了!
特别是后驱大马力车型,选择综合性能优秀的轮胎至关重要:前驱抓地不足倾向于转向不足(understeer),俗称「推头」;后驱车倾向于转向过度(oversteer)。例如,遇到弯道本想行驶在雪地道路中心,结果前驱车转不过去,后驱车直接失稳了。在轮胎上多花一些钱,就相当于为车辆购买了一份性价比十足的保险!

转向不足与转向过度(图片来自网络)
「马力平权」还对轮胎寿命带来了挑战!我的第一辆电车,刚开的时候感觉倍棒,三四万公里驾乘体验就显著下降;等六万公里换胎的时候,师傅说你挺有耐心啊,胎纹都磨光了才来换!

左:磨光的胎面 右:轮胎耐磨性与使用体验
这并不是我的个例,东北证券的行研报告指出:相比较于燃油车随车速逐步建立扭矩的温和特性,电动车、混动车、大马力燃油车的起步扭矩大,一方面对轮胎磨损更大,另一方面对轮胎抓地力的要求更高[2]。

图片来源:汽车轮胎行业系列报告之洞察篇. 东北证券. 2022.2.14
某种程度上,轮胎就像是咱们的鞋子。与衣服和裤子相比,鞋子的体积和重量通常较小。但在行走时,脚部会经历频繁的加速和减速过程,与身体质心大体匀速移动的状态不同。因此,鞋子作为「踝下质量」会显著影响行走时的疲劳程度。此外在湿地、沙地上行走时,鞋子就是人体与地面接解的唯一媒介,影响着行走的「底盘性能」。
同样的道理,轮胎作为「簧下质量」,也作为汽车与地面接触的唯一媒介,直接影响着多方面的整车性能:从能耗到安全性,从抓地力到耐磨性等等。概念太多,大家是不是都有点迷糊了?咱们暂停一下,做一个小小的概括吧!大体上,消费者对高性能轮胎的要求有如下四个方面:
- 强抓地:「马力平权」的背景下,这不仅关乎着驾驶乐趣,更是关乎安全性。
- 高耐磨:「马力平权」的背景下,轮胎的磨损更为严重,耐磨性关乎着全生命周期的用车成本。
- 高静音:高档车型的发动机噪声得到优化之后,胎噪的影响更为显著,所以需要更好的轮胎静音性。
- 低滚阻:对低能耗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其背景是燃油车面对的高油价、电车面对的里程焦虑,以及双碳环保目标的压力。从整车设计的角度来讲,改善轮胎滚阻可能比提升驱动系统效率的效果更为显著。
优化单个性能更不难,但要四个性能全优化,那可就太难了!先不考虑静音性,在轮胎设计领域有一个大名鼎鼎的「魔鬼三角」:低滚阻、高耐磨、强抓地三个性能不可兼得,优化其中一个性能,必然会削弱至少一个其它性能。
再考虑到静音性能通常要求轮胎材质软,而高耐磨、低滚阻要求轮胎材质硬,性能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这就从传统轮胎的「魔鬼三角」拓展成了「魔鬼四角」:

(图片来自网络)
正因为「魔鬼四角」的存在,我们很难通过「上猛料」的蛮劲来获得全方位无死角的轮胎六边形战士。高水平的设计,往往需要精巧平衡轮胎的各方面性能,追求符合用户需求的「帕累托最优」。可以预见的是,汽车变革时代对高性能轮胎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将带来轮胎行业的动荡,未来数年将涌现出3-5种经典轮胎。
今年,德国马牌推出的MaxContact MC7,以动、控、静三大性能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经典轮胎。接下来,让我们重点解析MC7是如何实现上述综合性能的!

一、控:快速排水、轻松制动
MC7定位豪华运动型轮胎,抓地性能是首要考察目标。前文提到的「抓地不足易导致推头或甩尾」,只是一种笼统说法,我们需要分场景来细化讨论,最严苛的场景当数湿地制动。
湿地条件下,水分子会削弱轮胎与路面的接触,减少轮胎的抓地力;通过积水区时,可能会产生水膜滑行现象,大幅降低轮胎的抓地力,产生了「车在水上漂」的现象,大大延长制动距离。下方动图中的面包车,正是由于产生了水膜滑行现象,导致刹不住车,险些出现追尾事故。由此可见,提升轮胎排水效率是提升湿地制动性能的关键!

为提升排水效率,MC7采取的措施与大禹治水方法有点相似:一是分而治之,二是广开沟渠,三是提升流速。
先看分而治之。水膜效应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速度要快,与水面接触时间足够短;二是物体与水面完全接触,充分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射雕英雄传中的铁掌水上漂、正在施展水上漂神功的蜥蜴(如下图),都满足这两个特性。

破解之道也很简单,那就是雨天开慢一点,降低车速。如果赶时间,非要开快一些呢?也有办法,那就要「分而治之」,把水膜给切开来降低水膜效应!
MC7在胎面上设计了闪电刀槽、星型刀槽、刀刃式导流槽等3D切割花纹,可以多角度地切割水膜。当完整一体的水膜被切开之后,就保证了胎面与地面的有效接触,湿地对抓地性能的弱化效应就会大大降低。

水无形,但有力量。将水膜切开之后,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它会再重新汇集为新的水膜,切了也白切!这就有点像那位液态金属机器人反派,光把它切开还不够,还得赶紧把液体给排掉!

这就要讲到第二点措施 —— 广开沟渠。MC7采用了多通道排水的胎面结构设计,沟槽内的积水会被排入隐匿的排水多通道内,并从胎肩的花纹槽排出到轮胎之外。这些隐匿的排水通道仅从外观很难观察到,但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排水作用。

MC7采用的第三点措施,就是利用「文丘里效应」来提升流速,进一步提升排水效率。如下图的红框处,将其放大可以看到沟槽中设计了凸起结构,形成了中间窄两边宽的狭长通道,这正是「文丘里效应」的典型结构。

水在「先宽后窄」的管道中流速会增加,这符合直觉。进一步地,将「先宽后窄」的水流管道进一步优化为「宽 - 窄 - 宽」的三段式管道,通过伯努力方程可求解出:从宽进窄,水流速度会加快;从窄进宽,水流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MC7介绍这是「文丘里效应」,个人认为称之为「拉瓦尔效应」更为严谨一些!

(图片来自网络)
河道收窄水流更快,河道变宽水流不应该减慢吗,怎么会进一步加快?
我只能说,这的确是反直觉的。用伯努力方程解释有点复杂,我还是类比一下吧:这就像放学时,同学们冲到教室到楼梯口堵塞了,而接近操场时释放了拥挤,人流速度就加快啦!物理世界就是如此,它可不管是否符合直觉。人类也正是利用拉瓦尔原理,造出了火箭;德国马牌MC7也利用拉瓦尔原理,进一步加快了排水速度!
除了以上三点措施之外,德国马牌MC7还采用了特别有意思的自适应运动配方。我研究了一下,给出自己的理解,若有谬误还请大家指正!
轮胎采用的橡胶属于粘弹性材料:弹性材料变形后恢复原状,粘性材料变形后不会恢复,粘弹性材料在变形后花费较长时间来恢复原状,这就是所谓的「滞后效应」。
「滞后效应」既是抓地力的源泉,也是滚动阻力的来源。强抓地和低滚阻的要求在此相遇,面面相觑、不可兼得啊!德国马牌MC7的解决方案非常神奇:它在前向驱动的时候,「滞后效应」不强不弱,抓地性能与滚动阻力都处于正常范围;在反向驱动、也就是制动时,「滞后效应」突然变得非常强,抓地性能变得很强,从而有效降低湿地制动距离!
你可能会说,那制动的时候MC7滚动阻力也变得很大、有得有失啊!有人在制动时还会关心滚动阻力吗?
德国马牌MC7采用「各向异性」自适应运动配方的思路,让人啧啧称奇!物理学历史上,人类也是充分利用了材料电导率的各向异性发明了最简单的半导体 —— 正向导通、反向断开的二极管,又历经几十年发展成就了整个芯片行业,这也是当代信息社会与未来人工智能的基础。
换个角度,MC7在保证超强制动抓地性能的同时,还实现了较低的驱动滚动阻力。所以这种自适应运动配方既可以说是提升了抓地性能,也可以说是降低了滚动阻力 —— 以这种神奇的思路,强抓地与低滚阻实现了兼顾,我想给它起个名字叫「轮胎界的半导体」!

二、动:精准操控、车随心动
运动型轮胎,不仅要求直线行驶的抓地力强,以实现极致加速性能;也要求转向时的精准操控,实现更好的指向性与车身跟随性,带来车随心动的爽快感。我认为后者更为重要,因为现在汽车行业有一种趋势是车身刚度越来越强,就具备实现更好指向性与跟随性的潜力。车身刚度上去了,此时转向响应的瓶颈就给到了轮胎。
要理解精准操控这一点,我们从大家比较熟悉的概念讲起,那就是轮胎的「扁平比」(flatness ratio),也就是轮胎横断面高度占其横断面最大宽度的百分比。简单来说,强调运动的车型喜欢用大轮圈、大胎宽,也就是又矮又胖的轮胎,这就是低扁平比;反过来,高高瘦瘦的轮胎,就是高扁平比。
低扁平比的轮胎,胎侧的刚性比较好,操控的稳定性就比较好、动态响应比较快,主观感觉就是指向性好、操控精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寿命比较长。凡事有两面,有好也有坏,低扁平比的代价就是成本高、噪音大、排水性能差。

(图片来自网络)
德国马牌MC7采用了一些有趣的设计,尽可能实现「既要又要」。
- 高刚度运动橡胶配方:定位豪华运动胎,MC7采用了较高刚度和较强抓地性能的橡胶配方,轮胎变形的阻力比较大;当驾驶员做出转向操作时,车辆指向性和跟随性比较好。如果你开的是一辆车身刚度比较大的新车,那么操控性的瓶颈可能就在轮胎上了,此时可以考虑换MC7这种运动胎,改善效果立竿见影!
- Macro-blocks抓地花纹设计:Macro的意思是「大」,Block的意思是「块」,Macro-blocks直译就是「大块设计」。也就是说,设计花纹的时候不要把胎面、胎肩切得太碎,尽可能保持完整的大块,从而有效地均分胎面所 受到的压力,避免区域压力过大导致的胎面异常损伤、影响操控性能,同时也提升了轮胎寿命。块越大、花纹越少,MC7敢这么设计,其实是以优秀的排水设计性能为基础的,本节的「动」与上节的「控」息息相关。

- 自锁定设计:MC7在外侧沟槽内配备了提高转向稳定性的自锁定设计:转向时启用,胎肩与相邻胎面花纹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比Macro-Blocks还大的块,效果更佳!直线行驶的时候又恢复原状,提升排水性能。这也是根据场景不同的「既要还要」的设计,毕竟谁也在不会在雨天湿滑路面急打方向吧?思路很赞!

三、静:主动降噪、动中有静
MC7定位豪华运动,咱们又讲了这么多的操控、抓地,大家对它的静音性可能已经放低期望了。MC7还是力争做到「既要还要」,还是上文提到的沟槽内中间窄两边宽的结构,也发主动降噪系统3.0的作用:既可以降低水流压力,也可以打散声波频率,使其变成不易被人听见的低频率噪音,从而提高轮胎静音表现。

总 结
最后再做一个小结,作为2024年4月进军中国市场的豪华运动高性能轮胎,德国马牌MC7在综合性能的平衡取舍方面下了功夫,还做了不少「既要还要」的巧思设计,具体来说:
- 「动」要转向操控,「控」要湿地制动:Macro-blocks抓地花纹设计和自锁定设计,尽可能保证胎面与胎肩的整体性,提升刚度、实现精准操控。这种设计是以分而治之(3D切割花纹)、广开沟渠(多通道排水)、提升流速(沟槽内的文丘里效应)实现的优秀湿地制动能力为基础的,同时自锁定机构打开时也提升了排水性能。此外,Macro-blocks设计还能避免压力集中造成胎面损伤,同时提升寿命。
- 既要制动抓地强,也要驱动滚阻低:「各向异性」的自适应运动配方,驱动时实现正常的滚动阻力,制动时加强「滞后效应」,提升抓地性能!
- 「动」与「控」之外还有「静」:沟槽内中间窄两边宽的结构将噪音降低为不易听到的低频率噪声,这就是主动降噪系统3.0。
德国马牌MC7充分考虑了汽车行业近年来的马力平权、后驱增多、车身刚度变高等趋势,所做的设计既体现了奇思妙想,也体现了深厚的技术积累,它有望成为未来数年的经典轮胎!
参考文献
[1] Global Tire Makers UBS Evidence Lab inside: Premium tire makers on a roll. 瑞银. 2021.6
[2] 汽车轮胎行业系列报告之洞察篇. 东北证券. 2022.2.14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