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隔壁发帖,机器人太多,放弃使用,转到这边吧,补充部分购车经历,给大家个参考。
PART 1 购车
缘由:家里太太换车,预算35-40,原座驾5系短袖,家用换SUV。
用途:85%个人上下班通勤,15%周末家庭短途出行(广深往返距离)。科研工作者,无任何商务需求。家里有固定车位,俩车一油一电!
备选: XC60 Model Y 奔驰GLC 理想one X3 (当时根本不知道有IX3)
1. 2021年11月份价格
芯片短缺导致价格上涨,优惠收缩严重,现在并非最佳购车时机(2022年年初优惠似乎已经回收),只是给出给大家个参考,都是低配落地价格,全款包一切,这是当时真实每个店都去耐心谈了的价格:
XC60:35; GLCL:41.5; Y短续航+L2:33.5; 理想:34.6;
X3:40.5; IX3:33;
2. 试驾感受
我开小5都6年了,有那么点底气说说驾驶,当然,空谈需求说感受都是耍流氓。
那先明确我和太太的需求:舒适6运动4
NVH>底盘>动力>驾驶辅助
上述所有车我身边都有朋友有,都开过,基于我的需求:
GLCL > IX3≈X3 > 理想 > XC60 = Model Y
一定要带着需求试驾,真的!

简配行李架,不能忍,贴一个哈哈
PART 2 使用感受
1. 真实使用成本
上面只是购车价格,再算6年10万公里左右使用成本,就会有新的发现。
下面是我的5系和IX3对比,绝对真实:
燃油系--5系:10万X9.3升X7.5元(95#)=69750;
其他:维修13000+轮胎4500+保养9500+保险42000+停7000 = 76000
总成本大概是14.5万
纯电动-- IX3:10万X 18.7度百公里X 0.6元(闲时、平时、公共取平均)=11200;
其他:维修预计3000+轮胎4500+保险42000+停7000+保养2000=58500
总成本是7万
相差大概是7.5万,我觉得我尽量详细了,有偏差请指正。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说什么买得起豪车不在乎那点油钱………反正我在乎。
2. 二手残值问题
现在看,预估同款车型油电残值差价在20%左右。
但毕竟石油越来越少,电能越来越丰富,这是趋势,理性预测油电拐点3年后会到来,试想5-10年后都买不到油车了,再谈残值可能会很有趣。
3. 几个用车问题
第一, 续航问题。
首先明确驾驶模式:全程低动能回收,开空调,常用辅助驾驶,温度18度上下。
宝马这样的续航显示,充满才300,反倒会产生焦虑,即便开了一会成350,一样会有焦虑,似乎从来没上过400。
不过百公里电耗是准的,18.7度每百公里,大概就是400左右。
第二, 驾驶及其他问题。
底盘:可能因为车重,悬挂在中等高度起伏路面会有明显的震颤,影响质感,这点很不宝马。
轮胎:不是防爆胎、没有备胎!大家注意!真TM没良心。
脏裤腿:门板并非全包,南方夏天雨季肯定脏裤腿,正在想办法。
味道:新车一个多月味道没散,不太好。
尿不湿:真不好看,正在想办法。
配置:感觉低配OK了,南方不需要座椅加热,手机可以开门约等于无钥匙,北方同志们上高配吧。
其他一切正常。

帅还是帅的
PART 3 一些感受,随便喷
1. 关于电车提速
我们老容易被所谓测评带歪。请问我们日常99%的场景中用到百公里提速动力是多少秒?是12-15秒!甚至更慢!不是什么测评里的6-7秒,什么什么3-4秒!除非有下赛道需求,其他绝绝绝绝大多数使用场景中追求绝对动力是伪命题。
2. 你买我推荐,要我我不买
为什么说要试驾就是这个道理,绝对动力可以看参数,行驶质感靠体验。为什么好多车评人是“你买我推荐,要我我不买”,就是太多产品追求参数而忽略品质了。说明白参数就可以恰饭,这就是现在绝大多数车评的现状。
3. 新势力与传统品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购置新势力的很大部分是首次购车,购置传统品牌的大都是平替或者是升级。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会迷信吹捧新势力好?因为只存在绝对动力或参数层面概念,他们没机会体验所谓的质感,且容易被教育。我们这些开了十多年车的人,比较守旧。
4. 关于油改电
对我来说真香!太太可以无缝切换。当然可以我就是守旧。我不愿意用安全风险去改变我十多年的习惯来适应一种新的驾驶方式。
5. 宝马召回
持续保持关注,积极维权。首选换整个电池组,退而求其次就补偿或者延长质保,我想这是宝马该做的。当然,作为车主,买新鲜事物要有接受不稳定的预期,但积极维权始终是对的。
6. 油还是电
目前情况,没固定车位,或家庭第一辆车,绝对不推荐电车,要么有个固定车位,要么有个油车备份。
7. 关于键盘
只看参数是每个键盘的特征,真正选车是:价格>品牌>级别>外观>驾驶感受>参数,往往是谁出钱谁说得算,或者是最高频的使用者说的算。
最后,还是那句话,祝大家都能成为出钱说的算的人,干就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