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关税下的全球车市:从二手车供需失衡到产业保护主义的蝴蝶效应

    自在阳光7zz头像自在阳光7zz头像
    自在阳光7zz3天前

    2025年4月,美国二手车市场上演戏剧性反转:受关税预期与库存紧缩双重影响,全国平均车价较年初上涨673美元,部分热门车型如丰田RAV4、本田CR-V的三年车龄溢价率突破18%。

    芝加哥二手车拍卖数据显示,3月车辆供应天数从43天骤降至39天,4月库存总量214万辆同比减少1%,形成2021年芯片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供需错配。

    这场涨价潮的导火索是特朗普政府拟对进口汽车零配件加征25%关税。密歇根州汽车经销商协会主席汤姆·多尔指出:“新车生产成本预计增加12%-15%,消费者转向二手车市场避险,但关税同时导致日本、德国进口的二手零件价格飙升,维修成本上涨进一步推高二手车售价。”

    更微妙的是报税季效应——IRS数据显示,2025年退税金额同比减少9%,本应进入市场的换车资金被大幅分流。

    当美国消费者为涨价叫苦时,台湾二手车业者正经历“无车可收”的窘境。台北市中古车商业同业公会数据显示,2025年4月二手车收购量同比暴跌27%,丰田Altis、本田Civic等主流车型的到店量不足往年同期的1/3。

    “以往四五月份是新年份车汰换高峰期,今年连泡水车、事故车的咨询量都下降了15%。”新北市车商梁子谦坦言,新车市场的低迷是主因——3月台湾新车挂牌量仅12.7万辆,创2019年以来同期新低,导致二手车源头车源枯竭。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车主惜售心态。疫情期间因芯片短缺催生的“买车贵”后遗症显现:2022-2023年购入的二手车普遍溢价10%-20%,现有车主若通过贷款置换,平均需补30-50万元差价,导致置换意愿降至冰点。

    网络车媒总编辑黑侍分析:“关税政策像一面镜子,照出台湾车市的结构性问题——当保护关税让新车价格居高不下,二手车市场又因源头断流陷入恶性循环。”

    关税震荡对摩托车市场的冲击更为精准。高雄重机经销商陈冠介的展厅里,美式哈雷戴维森的展车已空置两周:“过去每月能卖3台,现在连询价电话都少了40%。”

    表面看是关税预期引发的价格观望,实则暴露产业深层危机——若台美达成0关税协议,美国原产的哈雷、印第安等品牌进口成本将下降35%,但欧洲厂商已放出风声将启动“对等关税谈判”,可能导致宝马、杜卡迪等欧系车型价格反弹20%。

    更严峻的是车主抛售潮。台中二手重机商苏恒模的仓库里,停放着17辆待售的哈雷肥仔:“车主担心未来车价暴跌,宁可亏15%也要脱手,但接盘者顾虑后续维修零件涨价,成交周期拉长至90天以上。”

    这种恐慌情绪已蔓延至日系重机——尽管本田金翼、雅马哈MT-10主要在日本生产,但若美国启动全球关税排查,其搭载的美国产电子部件可能被课税,导致终端售价上涨12万-15万元。

    这场车市震荡的本质,是全球化与保护主义的正面碰撞。台湾地区对汽车征收25%的进口关税(高于WTO平均11%的水平),本意是保护本土制造业,却导致消费者购车成本增加30%-40%,形成“高价低质”的市场生态。

    当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汽车启动232调查,这种双重标准引发连锁反应:欧盟威胁对美国皮卡加征报复性关税,日本车企加速撤离美国肯塔基州工厂,全球汽车产业链正在经历自1994年乌拉圭回合以来最大的重构。

    “关税从来不是单一市场的战争。”台湾车辆工业同业公会秘书长黄锦龙指出,若台美达成0关税协议,预估台湾本土车企市场份额将从45%骤降至28%,但同时可能引发欧盟对台湾电动车补贴的301调查,形成“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

    这种政策不确定性,让车企和消费者同时陷入观望——福特六和暂停了2026年新车型引进计划,而消费者对德系、美系车的购买决策周期从45天延长至82天。

    面对困局,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提出三大应对策略:

    1. 供应链区域化:丰田、大众加速在东南亚建设零关税组装厂,预计2028年前将15%的产能迁出中美贸易冲突区

    2. 技术标准突围:欧盟推动的“数字关税”框架,将电动车电池碳足迹纳入关税计算,倒逼车企重构供应链

    3. 消费金融创新:美国经销商推出“关税对冲租赁计划”,消费者每月多支付50美元即可锁定三年后车价,签约量三周内增长65%

    在台湾,二手车商正探索“跨海峡收车”模式:通过RCEP框架从泰国、马来西亚进口右舵二手车,绕过关税壁垒,首批500辆丰田Vellfire已进入报关流程,成本较本地收购低18%。这种“曲线救国”,折射出市场在政策缝隙中寻找生机的强大韧性。

    关税风暴下的车市震荡,本质是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的缩影。

    从美国二手车的溢价神话,到台湾重机市场的观望迷雾,每个数据波动都在诉说同一个事实:在汽车产业深度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单边的关税政策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当车企忙着计算关税平衡点,消费者在价格迷宫中踌躇,或许我们更该思考:保护主义筑起的关税高墙,究竟是守护了本土产业,还是锁住了整个行业升级的可能?

    正如底特律汽车展上悬挂的标语:“车轮本应跨越国界,关税不该成为路障。”当全球车市在关税漩涡中寻找新的平衡,或许只有打破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才能让汽车工业真正回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轨道——毕竟,消费者想要的不是价格过山车,而是一辆能安心驶向未来的可靠座驾。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

    #美国关税政策伤了谁##汽车关税!##汽车##美国见闻##国际##国际时事##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供应链有何影响#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