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信部组织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对关于智能驾驶、OTA、汽车审查和整改方面,提出了更新,也更严格的要求。此举的目的在于整顿智驾行业宣传不规范、拿用户做小白鼠等现象。

根据内部会议纪要显示,新要求禁止智驾采取不公告就进行千人万人公测的方式,也就是禁止拿用户去做测试。同时也申明要规范智驾宣传,不要采用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等词汇,建议用组合辅助驾驶。
对于频繁OTA的企业,也要重点审查。并且从技术层面去禁止驾驶员方向盘和视线脱离,禁止座椅调节和平躺。同时禁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功能,原则上人在车可以动,人不在车不许动。

看完了主要的会议纪要后,结合此前各种智驾事故,却并未重拳出击的过往,大伙应该都会联想到,此前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的高速撞燃事件,或许就是这次智驾行业被整改的直接原因。而不可否认的是,小米事件带来的热度、社会关注度,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案例,可选择此时忽然收紧监管,对于那些重点投入智驾的企业,无疑是当头棒喝。
比如,要求车企规范智驾宣传,且禁止企业拿用户做测试,这些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支持,小米事件之前很早就有了这种呼声,哪怕涉及数额不菲的广告、宣传用户更改,这种规范也刻不容缓。对于要求企业用技术手段禁止驾驶员脱离方向盘和行车视线,也同样如此,作为安全第一责任人,驾驶员就该时刻保持警惕,而非像乘员一样随意转移注意力。

可对于各种泊车功能的禁止,却是相当于给全行业都上了一个紧箍咒。了解产业动态的都知道,不仅是华为、小鹏等知名厂商,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吉利的千里浩瀚,长安的天枢智驾等,乃至是已经跟国内车企合作的众多海外厂商,打算在今年普及的“高阶智驾”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泊车板块,此时直接禁止使用,相当于关闭了“高阶智驾”的一个重点功能;且对于已经购买相关产品的用户,禁令也会导致权益直接受损。所以关于新的规范要求,如何处理已经销售却即将被禁止使用的功能,成为了企业最难处理的点。
当然,从新要求的本意来看,或许并不在于“一刀切”的禁止各种泊车功能。而是要跟相关的法规配套,等到技术和规则彻底成熟后再开放。比如在目前任何情况都不允许驾驶员脱离方向盘,更不允许直接下车的法规要求下,或许要等到L3等相关法规的开放,才会允许车企推出、用户使用泊车等相关驾驶辅助功能。

总的来说,工信部对智驾行业的加严监管,结合之前种种案例,相信大伙都会举双手赞成。但必须要考虑的是,厂商和用户的相关利益又怎么办,比如前文提到的,泊车等功能在之前购买的时候“合法合规”,如今又要禁止使用,难免涉及权益受损,那么如何彻底落实禁令或者让用户欣然接受成为了一个难题。那么在你看来,新要求给智驾行业上的这道紧箍咒,会不会让智能汽车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禁令真正实施后,车主、厂商的权益又该如何平衡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