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为286万辆,同比增长43%,市场占比持续提高。
不过,续航焦虑目前仍是很多消费者不敢下定决心入手新能源车型的重要原因,补能效率问题一直牵制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虽然车企在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但消费者所期待的“充电像加油一样快”的时代,始终还未真正到来。
为了消除里程焦虑,超快充技术成为发展主流,小鹏、比亚迪、鸿蒙智行、广汽传祺等主流车企都推出了搭载超充技术的车型,新车定价也进入到了更亲民的区间。随着超快充技术逐渐成为各家主流车企的技术标配,是否预示着超快充技术平权的时代即将来临?
01
充电多快才能叫超快充?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进入深水区,各家车企对超快充技术的研发各施各法,但评判技术成果的标准终归离不开一个参数——充电倍率。那到底充电速度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被叫超快充呢?目前国内暂时还有没特别明确的官方统一定义。

近期有业内人士指出,2018年国际上推出了XFC极速快充定义,里面提到对超快充的定义为电量从0%-80%的充电时间需要在10分钟以内,换算过来充电倍率为5-6C。也就是说,只要电池充满时间在10-12分钟左右,目前都可以被称为超快充,而这个时间与加油已经很接近。若以此为标准,目前我们已经落地的超快充技术并不少。
02
10C上市在即,5C/6C将成主流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超快充技术主要包括有小鹏超充生态、岚图VP1000兆瓦级超级充电桩、比亚迪兆瓦闪充技术、理想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的5C充电技术、巨湾技研的6C/5C电池技术、华为液冷超充架构等。
其中小鹏和理想旗下车型搭载的5C超充技术均基于800V高压平台实现,小鹏近期上市的新款小鹏G6、G9都标配5C快充,充电峰值功率超过500kW,10分钟便可补能450km续航,而且小鹏G6预售价才17.68万起,率先将超快充技术下放到20万级以下市场。
6C超快充则以华为液冷超充架构为代表,充电峰值功率达到600kW。该技术通过液冷技术可将设备寿命延长至10年,运维成本可以直接降低40%。不过,这套技术架构虽已成型,但是目前还没有规模化商用的计划。
比亚迪和岚图则率先研发出了领先行业的10C充电倍率闪充黑科技,其中比亚迪的10C超充技术基于其超级e平台开发而来,充电峰值功率可达1000kW,最快5分钟便可补能400km续航。更重要的是,搭载此技术的比亚迪汉L、唐L车型都已实现量产,4月9日将会正式上市,价格区间在30万左右,这标志着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效率在技术创新、应用普及两大维度,都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03
超快充普及的关键因素不在技术
不过,超快充的普及虽然在技术层面完全可以实现,但也面临着超快充设施普及和超快充动力电池供应的现实问题。
目前,超快充桩的普及基本都仍在依赖各家车企的自营充电桩铺设,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商用充电桩基本都还停留在2C的水平。因此,想要完成超快充的普及,首先要解决充电桩的铺设问题,这对车企和地方政策扶持都提出了一定要求。

另外,超快充电池的电池结构、工艺和普通动力电池有着较大差异,此前大部分的电池产能基本都是普通动力电池,如何能通过新建超快充电池生产线或改造普通电池生产线来提升超快充电池的产能也是一大关键因素。
而在超快充甚至兆瓦闪充普及后,会不会容易导致电网压力过大,从而使超充桩无法达到峰值功率输出?这也是很多人所担心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目前已经有相关技术突破,比如,可以采用构网式储能形成让每个兆瓦级超充可并可连的微电网,从而有效应对电网的冲击,此方案已经和国家电网、能源局进行多次验证。

因此,推进超快充普及,最难的不是技术层面,配套产业能否迅速完成对应更迭才是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超快充技术的突破,无疑为新能源汽车的“续航焦虑”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解决方案。超快充的普及,不仅是一场技术突围,更是一场关于能源生态的重构。然而,这场“充电革命”的终局并非仅由车企的技术竞赛决定,而是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破局。当补能效率不再成为桎梏,当“充电自由”覆盖更多场景,新能源汽车才真正迎来与传统燃油车的终极对决。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