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事故敲响安全警钟:多地高速紧急叫停“过度依赖智驾”!

    沐宸瑄头像沐宸瑄头像
    沐宸瑄04-08

    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开启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在安徽G0321德上高速池州至祁门段发生严重事故,造成车内三名年轻女性不幸遇难。这起悲剧不仅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质疑,更直接推动了全国多地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快速反应——清明假期前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电子警示屏上密集出现“慎用智能辅助驾驶”“前方施工,关闭辅助驾驶”等标语。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对技术局限性的警示,也折射出智能驾驶普及浪潮下的多重矛盾。

    一、事故复盘:智驾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三重失效”

    根据小米公司公布的调查数据,事故发生时车辆以116km/h的时速行驶于施工改道路段,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警报并减速至97km/h,驾驶员接管后转向仍未能避免碰撞。然而,第三方分析指出,智驾系统在此次事故中暴露了三个关键问题:

    1. 道路标识识别失效:施工路段长达两公里的警示标志、限速标识均未被系统识别,导致车辆未提前减速;

    2. 地图数据更新滞后:高精地图未及时标注施工路段限速信息,系统仍按原车道限速行驶;

    3. AEB(自动紧急制动)逻辑缺陷:驾驶员接管方向盘后,AEB未继续介入减速,而2秒的反应时间远超出人类极限。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指出,此类改道施工属于“长尾场景”,现有智驾系统难以应对突发性路况变化,驾驶员必须保持高度专注。

    二、警示标语升级:从“提醒”到“禁止”的递进逻辑

    事故发生后,安徽高速的智驾警示语经历了三次迭代:从最初的“请勿过于依赖辅助驾驶”到“高速路况复杂,慎用辅助驾驶”,最终变为“高速路况复杂,勿用辅助驾驶”。这一变化并非孤立现象:

    场景化提示:江苏某高速在服务区入口打出“车流量大,停止使用智能驾驶”;浙江则长期强调“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施工路段强管控:安徽池州高速在事故路段附近设置“前方隧道,慎用智驾”标语,直指夜间、隧道等低能见度环境下系统的感知短板;

    政策联动信号:尽管多地高速管理部门称标语为“临时提醒”,但其集中出现反映出交通系统对智驾风险的高度警觉,或为未来法规细化铺路。

    三、技术、宣传与责任的“三角博弈”

    小米事故的背后,是智能驾驶行业长期存在的矛盾:

    1. 技术边界与宣传话术的错位

    车企普遍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无限接近L3”,宣传片中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的画面强化了“自动驾驶已成熟”的错觉,而免责声明却隐藏在用户手册角落。此次事故中,车主家属质疑“为何系统未强制降速或停车”,恰暴露了消费者对功能边界的认知偏差。

    2. 责任认定的灰色地带

    事故责任在车企与驾驶员之间形成“拉锯战”:车企强调“驾驶员需全程监控”,用户则质问“智驾为何未能避险”。当前“智驾险”多为补充性权益,理赔需满足“功能开启+本车有责”等严苛条件,实际保障作用有限。

    3. 成本与安全的取舍困境

    行业价格战推动智驾硬件成本压缩,低算力芯片、纯视觉方案逐渐取代高成本激光雷达,但这也削弱了系统在逆光、夜间等场景下的安全冗余。正如业内人士所言:“降本不能以牺牲严谨性为代价”。

    四、破局之道:技术、教育与监管的“三重升级”

    要避免类似悲剧重演,需多方协同推进:

    1. 技术层面:提升复杂场景感知能力,完善高精地图实时更新机制,优化AEB介入逻辑(如方向盘操作与自动减速的兼容性);

    2. 用户教育:将智驾操作培训纳入交车流程,并通过模拟测试限制未达标用户使用智驾功能;

    3. 监管强化:强制车企在宣传物料中突出风险提示,禁止使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误导性词汇,并加快制定智驾事故责任划分细则。

    写在最后,小米SU7事故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当车企将智驾作为营销噱头时,公众对技术的信任可能瞬间崩塌。高速公路上的“慎用智驾”标语,既是对驾驶者的提醒,更是对行业的鞭策——只有回归技术初心,平衡创新与安全,才能真正驶向智能出行的未来。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