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雷军回应 SU7 爆燃事故背后的真相追问

    3 月 29 日深夜,安徽高速公路上的一起惨烈事故将小米汽车推至风口浪尖。三名女大学生驾驶的小米 SU7 在碰撞后爆燃,最终化作焦黑骨架的现场画面,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深度焦虑。

    雷军 4 月 1 日的深夜回应,展现了企业家的危机应对逻辑。在 "未接触事故车" 的调查困境中,其 "绝不回避" 的承诺既是责任表态,也暗含技术自信。但遇难者家属 "虚伪" 的尖锐指控,暴露出事故处理中信息沟通的断层 —— 车企公告中的 "第一时间联系家属" 与家属感知的 "四天零沟通" 形成刺眼反差。

    事故核心疑点交织着技术与人性的双重拷问。智驾系统在识别施工路障后仅预留 2 秒人工接管时间是否合理?碰撞后车门锁死传闻是否暴露应急设计缺陷?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是否存在漏洞?这些专业问题的答案,正被裹挟在汹涌的舆论浪潮中。

    值得关注的是,小米 SU7 自交付以来持续占据流量高地,但此次事故揭示出 "网红效应" 的反噬风险。当车企将 "加速性能"" 智能交互 " 作为营销卖点时,公众对基础安全性能的期待阈值也在同步攀升。事故调查的最终结论,或将重塑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安全标准体系。

    在真相浮出水面之前,这场悲剧已演变为现代科技文明的隐喻 —— 当智能驾驶系统接管人类判断时,责任的天平究竟应该倾向何方?这不仅关乎小米汽车的品牌命运,更是整个行业必须直面的安全伦理命题。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