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为何从“国民神车”跌入市场困局?
在2025年的中国车市,长城汽车的处境愈发尴尬:前两月销量仅15.9万辆,与比亚迪(62.3万辆)、吉利(47.2万辆)的差距已呈断崖式分化。这家曾以哈弗H6(图片|配置|询价)称霸SUV市场、开创硬派越野新赛道的车企,为何在新能源时代节节败退?

一、支柱崩塌:哈弗H6神话破灭,新能源转型错失黄金期
作为长城汽车曾经的“现金牛”,哈弗H6的衰落直接动摇了根基。2016年其单月销量曾达8万辆,2024年却暴跌至年销14.6万辆,市场份额被比亚迪宋系列彻底取代。更致命的是,长城在新能源转型上暴露两大战略失误:

纯电市场自废武功:欧拉品牌早期凭借黑猫、白猫抢占微型电动车市场,却在2022年砍掉低价车型转向“女性专属”,导致销量从2021年的近9万辆腰斩至5万辆。
插混市场布局迟缓:当比亚迪DM-i横扫市场时,长城未将枭龙MAX作为哈弗H6的混动换代车型,反而另起炉灶,结果枭龙MAX月销不足百辆,错失混动SUV红利。
2024年长城新能源渗透率仅42.4%,而行业平均水平已达53%,技术路线的摇摆使其在主流市场彻底掉队。
二、路径依赖:硬派越野难撑大盘,产品矩阵失衡
长城近年将资源倾斜至高利润的硬派越野市场,坦克品牌2024年销量达17.8万辆,贡献了主要盈利。但这种“小众市场依赖症”埋下隐患:
市场规模天花板明显:硬派越野仅占乘用车市场10%份额,而竞品如比亚迪方程豹、奇瑞捷途已加速围剿,坦克品牌2025年前两月销量同比下滑18%。
刚需市场失守:哈弗品牌2024年销量仅40万辆,较2021年巅峰期缩水45%,主力车型大狗、初恋等年销不足15万辆,无法填补H6留下的空白。
对比吉利、比亚迪的全品类覆盖,长城过度聚焦细分市场导致抗风险能力薄弱,一旦硬派需求饱和,便面临增长停滞。
三、战略迷航:营销体系混乱,用户思维缺位
长城近年频繁被诟病“不懂消费者”:
命名体系混乱:从“哈弗大狗”到“魏牌蓝山”,从“机甲龙”到“欧拉芭蕾猫”,产品命名缺乏连贯性,削弱品牌认知。笔者一直不明白,坦克系列命名规则清晰(坦克300/500/700),效果也不错,为什么其他条线这么乱?(好猫、黑猫、芭蕾猫、闪电猫、高山、蓝山、拿铁、摩卡、火炮、乘用炮、商用炮、山海炮、金刚炮、越野炮、枭龙、猛龙、大狗)
高管频繁更迭:魏牌7年换9任总经理,欧拉5年换5位总裁,技术出身的领导层缺乏市场敏感度,与用户需求脱节。
利润至上反噬规模:在价格战白热化的2023-2024年,长城坚持“保利润”策略,单车利润超1万元却导致市场份额加速流失,与比亚迪“以价换量”形成鲜明对比。
破局关键:押注智驾与生态重构
当前长城将翻盘希望寄托于Coffee Pilot Ultra智驾系统,魏建军亲自测试的魏牌高山已实现32公里0接管。但在比亚迪全系普及智驾、奇瑞计划5万元车型标配高阶智驾的背景下,长城必须解决两大问题:
技术普惠性:如何将智驾下放至哈弗等走量品牌,而非局限于高端车型;
生态协同性:学习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模式,从单一造车向出行服务延伸。
若不能打破传统制造思维,这家曾开创SUV黄金时代的企业,恐难逃“诺基亚式”衰退的命运。
长城汽车的困境,是传统车企转型阵痛的缩影。当行业竞争从“产品单点突破”转向“生态体系作战”,唯有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杠杆重构商业模式,才能避免从主流走向边缘。2025年,或许是长城汽车最后的翻身窗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