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探究丨东风和长安重组?做大更重要是做强

    指臻汽车头像指臻汽车头像
    指臻汽车02-12

    东风集团和长安集团心照不宣的发布公告,正在筹划与国资央企重组事宜,这样的默契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虽然谁都没明说,但就差报出对方的名字,重组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

    这样两家巨大型国企的重组动作,又是在竞争充分的汽车行业,必然引起震动。这个时候放出重组的信号,无外乎几个问题:重组的根本目的以及优势是什么?重组的困难有哪些?重组是唯一路径吗?

    所以第一个问题也是公告的出发点:重组的目的以及优势是什么?

    整合重组根本原因无非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增加国企自身的竞争力,熬过行业的寒冬。简单说,就是一件事:控成本,多挣钱,活下去。

    本田和日产前不久都要坐在一起合计合并的事儿,东风和长安此举也不例外。

    去年国资委就明确要求央企聚焦新能源领域,2024年对一汽、东风、长安新能源业务单独考核,推动技术突破与市场占有率提升。就是希望国企能够起到带头作用,成为央企转型新能源,激活市场的核心力量。

    重组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规模优势,两家重组后年销量达516万辆(2024年数据),有望超越比亚迪成为国内最大车企。

    由此可以实现内部资源整合,共享生产基地与研发投入,降低采购与制造成本。

    重组后体量跃居全球第五大车企集团,有利于增强供应链议价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尤其在供应链标准制定、成本控制方面更具优势。

    从国家层面,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保持企业竞争力是初衷,而从企业角度来看,两家这么大的企业要想融合,还有很多要面对的难题,甚至跟重组后的优势一样突出。

    这就来到我们第二个问题,重组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这是显而易见的。两个部门的合并都会生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何况两家历史背景,管理风格,思维方式,地域环境都不尽相同的超大规模企业呢?

    首先,两大车企集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都承担着振兴汽车产业的重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们的利益诉求,企业文化就有很大的差异,涉及到市场,产品,人事,管理方方面面的磨合。想想是不是每个细节都需要时间来磨合?

    其次,业务线整合也存在巨大的挑战,现在两大集团都有各自的新能源品牌,比如东风有岚图,猛士,风神等等,长安有阿维塔,深蓝,启源等等。产品定位冲突、交叠的情况普遍存在,谁去谁留在短期内都不容易解决。

    在消费者看来,两大集团重组后的产品归类,渠道,售后维修等等都可能产生困扰,甚至影响已有产品的销售,那这个重组的代价,就要好好算一算了。

    诚然,重组的阵痛一定会有,潜在风险和挑战也必然存在,而这个代价是重组一定要付出的,但是回到根本的问题,重组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做大吗?但其实最终的目的是做强,但做强的条件一定是做大吗?甚至是超大吗?

    这就来到第三个问题,除了重组,有没有其他类似“微创手术”的方式,解决核心问题达到同等效果,即控制成本,挣钱盈利。

    这就像马斯克改造猎鹰发动机时常说的,这违背物理定律吗?如果没有,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去掉这个部分试试。结果大家都看到了,spaceX实现了火箭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性能上的提升。

    由此,如果把做强是目的,能否用增加肌肉,减少脂肪的方式让身体轻盈和健康起来?小而美的企业不一定不强,就好比deepseek以相对少的资金接近OPEN AI耗费巨资达成的结果,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与重组带来的副作用相比,从企业本身做减法是否也能降本增效?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小米只有一台车也能月销过万,理想靠巧用增程技术和深挖用户体验也实现了盈利,有很多例子都是以小博大的典范。

    东风和长安有着自己的体系,如果把重组需要磨合的精力,资金或者时间优先用来瘦身,提升肌肉含量,是不是也能强身健体。

    那真的需要算个账,企业自身转型和迭代的代价与重组的代价到底哪个更大?重组之后带来的优势,是不是通过自我调整也能具备相近的能力?规模扩大后是否能带来倍数增长,或者只是略有变化?这些账如果能算清楚,可能答案也就很清晰了。

    从体量来说,东风和长安其实算是大象,大象转身本来就需要时间,再大的体量未必灵活。这让我想起 Stellantis集团成立后,第一件事儿也是从消减成本开始的,旗下几大品牌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亮点。尤其是法系车在中国市场的惨淡更是有目共睹。法系合资车在中国市场曾经也是一方诸侯,而今的现状不禁让人唏嘘,原因也是不言自明。

    当然,东风和长安的情况非常复杂,不能跟以上谈到的例子一比一对比,鉴于角度和数据,以及内部细节,旁观者都是一家之言。但我们是否可以提出一个问题,重组一个超大规模的企业,是否最优解?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否找到代价更小的方法便于企业转型,应对市场的变化?

    毕竟,做大做强,关键还是做强。

    最后,目前看两家的公告里都明确了“股东发生变更,但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本次重组不会对本公司正常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影响。”

    至少短期内,两大车企还是各行其道,但转型的压力也实打实的更紧了。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