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雷克萨斯国产国产!“日系豪华最终章”的命运将会如何?

    欲加之最头像欲加之最头像
    欲加之最02-06

    从2021年至今,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经历了从“加价神话”到被迫加速国产化的剧烈转折。这一过程背后,既有外部市场竞争环境的颠覆性变化,也有品牌自身战略调整的阵痛。

    1. 加价时代的“黄金逻辑”崩塌

    1. 进口光环的护城河

    - 稀缺性溢价:雷克萨斯长期以“全进口”身份区别于BBA,饥饿营销(如控制进口量)制造稀缺感,ES、LM等车型动辄加价5-20万,仍被视作身份象征。

    - 质量神话背书**:J.D. Power可靠性排名常年霸榜,填补了德系豪华车“小毛病多”的认知空白,形成“贵但省心”的独特卖点。

    2. 护城河的溃败(2021-2023)

    - 新能源冲击“省心智选”:蔚来、理想等新势力以“0保养”“智能化服务”重构豪华定义,雷克萨斯的“免费保养”优势被稀释。

    - 国产BBA价格绞杀:宝马i3终端价跌破25万,奥迪A4L(图片|配置|询价)优惠超8万,直接挤压雷克萨斯ES(加价后35万+)的生存空间。

    - 进口标签祛魅:中国消费者对“进口=高端”的迷信消退,更关注电动化、智能座舱等新价值点。

    1. 销量崩塌:从“加价狂欢”到库存压力

    1. 数据滑坡

    - 2022年断崖式下跌:销量18.39万辆,同比跌19%,ES系列销量腰斩,LM加价神话破灭(从加价80万降至20万)。

    - 2023年持续疲软**:上半年销量不足7万辆,被红旗反超,跌出豪华品牌前五。

    2. 深层病灶

    - 产品迭代迟缓:主力车型ES近10年未换代,内饰设计、车机系统被嘲讽为“诺基亚时代产物”。

    - 电动化战略失误:首款纯电车型RZ上市即遇冷(2023年月销不足500辆),油改电架构、续航虚标等问题遭群嘲。

    - 经销商反噬:加价模式导致渠道暴利依赖,当销量下滑时,经销商拒提车、要求补贴的新闻频发。

    1. 国产化:一场迟到的豪赌

    1. 为何必须国产?

    - 成本倒逼:进口关税(15%)、排量税(3.0L以上25%)使雷克萨斯价格畸高,国产后ES或可降价5-8万。

    - 政策压力:中国对燃油车产能管控趋严,只有国产化才能换取新能源积分和产能指标。

    2. 国产化背后的风险博弈

    - 品牌溢价蒸发风险:凯迪拉克、沃尔沃国产后均陷入“以价换量”陷阱,雷克萨斯或重蹈覆辙。

    - 供应链本土化难题:丰田章男曾担忧“国产化会降低品控标准”,如何复制九州工厂的“零缺陷”体系成关键。

    - 与丰田内耗: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已有亚洲龙、赛那等高端车型,国产雷克萨斯可能引发同门相残。

    1. 结构性困局:转型中的致命短板

    1. 电动化泥潭

    - 技术路线摇摆:押注氢能源(Mirai)和混动,错失纯电窗口期,e-TNGA平台被比亚迪e平台3.0碾压。

    - 软件生态缺失:车载系统仍依赖CarPlay,自动驾驶水平落后新势力一代。

    2. 用户画像撕裂

    - 传统客群老化:核心用户为40岁以上保守派,与Z世代对“科技豪华”的需求脱节。

    - 年轻化尝试失败:UX、LBX等小型SUV被吐槽“精装卡罗拉”,未能吸引新人群。

    1. 未来生存法则:国产化不是解药

    - 短期求生:国产ES必须定价30万以内,且需同步引入混动版本对抗BBA插混车型。

    - 长期重构:需彻底放弃“油改电”,联合比亚迪或宁德时代打造纯电平台(如丰田bZ系列)。

    - 品牌人设重塑:从“佛系豪华”转向“科技人文”,借鉴蔚来的用户运营和理想的产品定义。

    一场迟到的生死时速

    雷克萨斯的困境,本质是传统豪华车商业模式的坍塌。国产化只是止血的第一步,若不能解决电动化、智能化、用户关系的三重断代,即便价格跳水,也难逃“日系豪华最终章”的命运。接下来的24个月,将是这个曾被视为“东方宝马”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最后窗口期。

    次阅读
    1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1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