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楼主
    米十差头像米十差头像

    米十差

    小蚂蚁车主·车龄3年

    • 懂车智多星LV5懂车智多星LV5
    • 懂车帝3周年懂车帝3周年
    • 车评创作力LV1车评创作力LV1
    • 精英创作者LV3精英创作者LV3
    • 登录大师LV4登录大师LV4
    • 懂车评论员LV3懂车评论员LV3

    试驾猛龙有话说

    2023-09-05发布于:哈弗猛龙PHEV车友圈

    此条内容被收录为精华内容

    #猛龙试驾体验

    一,写在前面的话

    在到达乌兰察布试驾现场这 800 多公里路(地图点到点距离,不算中间换乘城市绕路),我经过飞机转乘高铁总用时 2 个小时多一点(不算换乘等待时间),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祖国交通运输事业的繁荣昌盛,出行真的是高效且便利。所以,脑海中不禁产生这样一个问题,长途自驾到底是不是刚需,或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的需要吗?带着问题,我试驾了猛龙。

    到达试驾城市(PS:白云形状有没有很像中国地图)


    二,试驾

    1,静态感受

    1)外观:与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坚持的观点就是外观从来不是我选择一款车的理由,当然遇到喜欢的外观,会流口水,仅此而已。如果你看的很重要,甚至排在选车的第一位,我支持你,因为花你钱,你开心就好。回到猛龙的外观,很符合我对长城的刻板印象:车身线条硬朗充满肌肉感,非要吐槽的一个点就是轮胎与车身平齐,正面或者正后面看,少了一点霸气外露的感觉(实际上就是配个大AT胎,就对味儿了)。当然,试驾车不知道是不是最终版本,即使就是,轮胎也可以更换,车身覆盖件也是可以改装,有这方面需求的车友可以关注一下就行。

    外观


    2)内饰:目前没有上市价格,内饰不好评价,这就跟 30w 的 xx 汽车哪哪都是问题,如果 5w 的话 xx 汽车哪哪都是宝一个道理。但还是要说几句,车内基本都是塑料,尽管做了讨巧的设计(比如车门塑料纹路做成包皮的样式),还是抵不住廉价感。我们试驾的是高配版本(不知道是最最高配还是较为高配),真心建议这个配置版本了,起码给表面搞个搪塑或者仿皮的材料吧。或许,这只是因为是工程车的原因,比如塑料的皮质纹路门板,表示以后正式上市会上皮质材料。总之吧,塑料差评,建议厂家上皮质。

    中空台全是硬塑料

    没看错,内饰唯一有皮质包裹的地方,就这大点。

    天幕有遮阳帘以及支持前段升起

    主副驾化妆镜都有LED照明

    主副驾化妆镜都有LED照明

    实体按键方便一键精准控制

    透明地盘清晰度不错

    副驾位置有个露营灯 很巧妙的设计

    原车配备的外放电接头和插排


    3)空间:不读参数,咱就说实际体验,没什么吐槽的,完全够用,储物格也有灵性的巧妙设计,这得给工程师点赞加鸡腿。前后排驾乘空间对于我174cm的个子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标准坐姿后排还有两拳多一点的距离,头部空间也不压抑,后备箱空间得益于SUV拓展性高,所以我觉得完全够用。(你不是说这车是硬派越野车嘛?人能不能舒舒服服的躺车里,你得说说吧)。得说得说,首先,后排座椅不能放平,放倒后的角度 13°左右;其次,180cm 高的汉子躺下去,脚是要超出车尾的,如果就想车门关闭睡车里,有解嘛?有,前排前移一些,然后给前排和后排放倒后的这段空间垫东西(满足睡下头部的支撑性和高度需求),将就一下,也算是个能满足车内睡觉的办法。对了,前排座椅是可以几乎后仰放平的,能够满足临时性休息的需求。

    后备箱有挂钩和尽可能利用的小储物空间

    门板上的松紧带固定水杯好评,可以固定好多尺寸规格的杯子

    这个地方有个眼镜盒设计,实用

    这个地方也能储物,好多车都有的设计,可以放随身或者常用物品,实用

    能看得出这儿有什么储物小设计吗?

    扶手箱相当于两层,这是上层,用小壳子分开

    扶手箱下层超能装,矿泉水瓶子放了五瓶还有些许空余空间。

    扶手箱下层有个空调出风口,夏天可以快速凉水,实用

    前排标准坐姿,后排空间两拳多一些

    180+cm壮汉躺下去脚会漏出车身外

    后排座椅放倒有大概13度

    对,就这样,前排前移,并在空档地方垫东西,可以关门完全躺进车里


    2,动态感受

    本次试驾涵盖路况有柏油路(即城市铺装路),高速路,水泥路(凹凸路),草场路(无铺装),林场路(含 45%长坡,V 型沟等),先说说总体感受,适应的场景绝对绝对满足大部分人的用车需求,动力完全够用。

    草场路况

    林场路况(最考验车辆性能的一段路)

    V型沟


    1)ADAS 智能辅助功能:遗憾的是没有深度体验 ADAS 驾驶辅助和巡航功能,主要是因为对车辆功能不熟悉,也没把这个功能当重点,但实际试驾时遇到最多的就是后方车辆提醒,后视镜会有黄色符号,有车辆超到前方时,左后方或者右后方的雷达会报警(很灵敏),同时仪表会有 3D 模型动态模拟图像(感知灵敏度还可以,但无法给到具体的专业评价)。完了,仅此而已,需要提醒的地方就是,猛龙的驾驶辅助相比新势力那种(比如华为的智驾系统),是完全不同的,猛龙的驾驶辅助功能仍是以人控制为主,不吹不黑,我觉得现阶段这种配置已经完全够用了。

    仪表可以显示周围车辆通过信息


    2)动力:最直接感受到动力充沛的场景是高速场景,除了推背感,在还没什么其他感觉的时候就已经加速到100km/h的速度了,刚感觉速度起来的时候,车速实际已经达到 150km/h 以上了,是的,高速上我们最快开到了 170km/h 左右,但需要解释的是,一方面是因为 NVH 做的较好(前挡和前排都是双层夹胶玻璃),另一方面是还没有习惯猛龙的油门控制,而且看到超速后,立马就利用动能回收降速了。除此之外,明显体会到猛龙在高车速区间行驶时,如果有超速需求,仍然能感到加速的推背感,后段加速仍然有劲儿。还有一个场景就是爬 45%长坡,车队有一脚油门快速通过的,也有匀速慢慢上去的,对于猛龙爬此坡来说真的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当然这里除了动力,和四驱系统也有关系。BTW,这里要道个歉,我水平有限,也限于试驾就大半天时间,而且我更多时候是关注Hi4的动力匹配逻辑,所以尽管试驾过程调整了不同的驾驶模式,比如四驱模式/泥地模式等,与我而言没有特别的不同感受。总之吧,动力给我印象就是充沛(非满电但不亏电),高速保电时候动力稍欠一些,但仍然属于后段有劲儿的范围。提醒车友的地方就是,建议试驾时候多感受一下不同驾驶模式和有电亏电的动力区别。

    高速路况(此时时速153km/h)

    45%长坡

    冲到坡顶有打滑现象


    3)舒适性:这里有三个方面需要说说:


    a,座椅,座椅的软硬程度对我来说算是适中的程度,前排包裹性也不错。前后排座椅长度都能够完全支撑我的大腿,如果说是因为我个子矮,我也不反对,反正比我的油车座椅长,这个只有长途驾车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区别,与此同时,后排座椅是有两档角度可调,是能看得出厂家在舒适性上的努力。

    座椅坐垫长度可以完全支撑住大腿

    后排空间

    后排有中央扶手


    b,减震和震动抑制,有人说长城减震普遍偏硬,我实际体验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除此之外,在水泥路上,高频短波震动能明显的从底盘传递到脚部,不算很舒服,而且这个场景下,整个车身都在震动,主观感受就是这个车有点散(应该是车内外观覆盖件的装配工艺引起)。虽然不是同级别车型,但还是要提一下我曾开过的奔驰 C260L,那车是真的很“整”,同样高频振动场景下没有散的感觉。我能理解的是,应该是出于定位与成本考虑,猛龙选择了弹簧+减震器的结构,加上SUV 因为重心高,所以减震天然要比轿车硬。长波低频(林场和草场非铺装路)路况以及铺装路况(城市路和高速路),猛龙的减震表现虽谈不上惊艳,但也不能说差劲,我的综合评价是中规中矩(因为除了水泥路那段,其他路况我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而且时间有限,无法细致入微的去体会和横向对比)。


    c,NVH 表现,我的评价是中等偏上的表现,因为电池有电时,大多数场景都是电驱动,电驱动懂得都懂,刻在 DNA 里的优势就是静谧性好,为什么电车低速行驶有行人保护音?就是这个原因。另外就是前排侧窗和前挡使用了双层夹胶玻璃。需要发动机直驱时(高动力需求或者强制保电时),是能够听到发动机的运行声音,但不属于声音很大的那种类型,是能够感受到厂家在这方面是花了心思的。高速场景下,120km/h时速,风噪很小,有胎噪和发动机介入时的噪音。

    原厂轮胎


    4)越野能力:因为是越野车,要是不谈越野能力就是耍流氓了。本次试驾的一个场景就是林场路段,其地形复杂,刚好遇到下雨天气,有泥泞湿滑路段,也有 45%大坡路段,更有最考验通过性的 V 型沟,如果说爬坡主要考验动力,V 型沟主要考验通过性,那我的试驾感受就是猛龙面对这种场景真的是游刃有余。特别提醒的是,爬坡那段不是我在开,但到坡顶时候,前轮先到,后轮仍在坡上的那个阶段,感觉到有车轮打滑现象,应该是动力匹配逻辑问题,即串联还是并联,但稍微多给点油门就轻松通过了。试驾期间,宋ProDm-i车主自己的原话:“比我的宋 Pro 越野能力和适应性强多了”。话说回来,承载式车身的越野能力终究有限,所以关注这方面的朋友,首先我建议您先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是极限越野还是轻越野。还有,电池和和后电机在前后轴之间,不是想坦克400Hi4-T那种,电池在车架上,所以,电池是有保护的,但跟硬派越野比起来,能适应极限路况还是差点,而且猛龙的纵向通过角是19°,我是不知道这个数据属于什么级别,但重度越野玩家应该很清楚这个参数的实际意义。对了,我们自己测量的电池到路面的距离大概200mm,这个高度我是觉得不玩极限越野那种场景是完全可以应付大多数场景了(正如我们此次试驾走过的场景,覆盖绝大数人的用车日常了)。

    “皮尺部”工作人员现场测量,约200mm离地间隙(车内坐一个人)


    5)关于 Hi4:纸上谈兵的说,Hi4 是优于 Dm-i 的存在,如果你要杠 Dm-i 理论经济性就是强,不谈每个人驾驶习惯差异,确实 Dm-i 经济型更好,但反过来请你思考,这个优势是 A 甩 B 几条街那种嘛,因为经济性放弃动力性和四驱性能,在我看来,多少有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感觉。实际体验来说,我更多体验的驾驶模式是标准模式,直观感受也停留在动力强加四驱性能面对我所试驾的场景游刃有余。试驾过程,也观察过仪表上动力分布图示,有后驱(有电时大部分时间是后驱),串联四驱,并联四驱......但限于试驾时间,无法深层的了解Hi4的工作逻辑(何时后驱何时四驱何时直驱等等),同时也包含驾驶模式之间的区别无法更细微的感受区别,比如林场路段,使用泥地模式和沙地模式,也没感受到区别(确切说是时间短,个人水平有限,没感受到具体的区别)。总之,Hi4的技术和“两驱价格享受四驱性能”的理念是非常棒的,实际的表现,希望各位朋友再看看专业人士的评测说明(当然,不关注也无所谓,要动力有动力,要四驱有四驱,要经济性有经济性,管他什么运行逻辑呢,对吧)。另外,提醒关注四驱的朋友,在和同行车友讨论的过程,大家一致认为猛龙的这套四驱,属于适时四驱。

    试驾后的能耗表现,我是觉得很不错了。


    3,吐槽的地方

    1)主驾座椅支持六向调节,副驾不支持,现在流行女王副驾或者零重力座椅,建议增加选配。

    主驾支持六向调节


    2)语音控制,首先是需要唤醒,然后说才可以进行沟通,比如问今天天气,播放歌曲,导航到某地,都可以,相对还算连续,在后排基本就控制不了了(我们行车过程试的)。深度的沟通就完全不可以了,这个和新势力的AI人工智能语音比起来啥也不是,但猛龙的语音控制能用和够用。


    3)无线充电只有一个,这个没什么可以吐槽,但配个出风口散热啊,希望量产车可以有。

    不确定这个垫子下方的孔洞是不是主动散热通风口,工作人员说不是


    4)尾部的塑料包围不能踩,突出那么多,从尾部上车,特别是个子低的,不踩真的不方便啊,希望长城能完善这块的结构。

    箭头所示部位不能踩踏


    5)后窗无雨刮,我是不理解为什么没有这个配置,希望懂的朋友可以讲讲。


    6)侧窗防晒隐私帘,这个配置我是觉得无论市内还是野外睡车里都是杠杠滴好配置,厂家啊,加个吧。


    7)无座椅通风,我试驾的时候工作人员说没有座椅通风只有加热,这是啥意思啊,不打算卖南方车友嘛,实用功能建议厂家至少可以给用户选配。

    你所看见的两个按钮只是分别控制主副驾加热


    8)屏幕不是内凹进去的造型,我试驾当天是阴雨天,不知道大太阳天,屏幕是否能看的清晰,但理论上还是内凹的仪表更能看的清晰,不受阳光影响。当然,如果实际没影响,那就当我没说。


    9)仪表上面有个专门的挡位显示屏,个人真觉得难看,撤掉做成帽檐一样的造型,不是可以减少阳光对仪表的光线影响,挡位显示融合进仪表即可,这小成本不是省了嘛。如果真要一个独立显示挡位的小屏,集成进方向盘,做一个小方块不行嘛,那么一长条,就显示一个单一挡位信息,个人真觉得画蛇添足。

    我是觉得单独搞个档位显示屏提高成本,不如搞个仪表内凹好些r


    三,结语

    试驾完猛龙,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猛龙是一辆不贵(相对而言),无论动力还是适用场景,是完全满足绝大数人需求的一辆车。能长途,但主打的还是短途用车场景,特别是Hi4的加入兼顾经济性,增加四驱性能,确实是当前不错的一个选择,剩下的就看上市价格了(成都车展16w起步也不能代表最终上市价格),希望长城卷一下,提高自身销量,也能把友商的价格打下来,最终惠及用户。

    作者提到的车系:


    回复楼主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