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首批12家车企抢滩试点,本该是技术主角的华为却意外缺席。要知道华为ADS系统装车量已突破50万辆,研发投入超300亿,这波“翻车”瞬间引爆行业热议。深挖背后,三个致命卡点直接堵死了华为的申报路。

一、身份错位:供应商成申报拦路虎
工信部新规明确,L3试点必须由车企+使用主体联合申报。华为作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模式是给车企提供“大脑”和“眼睛”,但自己不造车。就像外卖平台只负责配送系统,却没实体店铺,根本不符合申报条件。即便问界车型搭载ADS系统,申报主体也只能是赛力斯,而赛力斯自研能力不足,导致双方申报步调始终难统一。

二、技术硬伤:安全冗余不达标
按照新规,L3系统必须具备双备份冗余设计,确保单一部件故障时仍能维持10秒稳定运行。但华为的集中式电子架构中,博世制动系统一旦失效,ADS2.0根本无法独立完成紧急制动,实测应急响应速度比达标值慢2.3秒,直接触碰监管红线。

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同样暗藏隐患。这套系统在暴雨、隧道等场景识别准确率达99.5%,但神经网络决策过程完全不透明,如同黑箱操作。监管要求每步决策都要可追溯、可验证,华为这种“只给结果不给过程”的技术逻辑,与《自动驾驶透明度指南》严重冲突。
三、数据博弈:商业利益撞上监管红线
数据归属权成了最大矛盾点。国家要求车企必须实时上传驾驶数据至监管平台,建立事故可追溯机制。但华为坚持对问界车型数据享有最高管理权,拒绝开放核心算法日志。双方僵持不下的背后,是商业利益与公共安全的博弈——华为需要数据优化算法,监管部门需要数据保障安全,这种矛盾短期内难以调和。

转机已现
不过华为并未坐以待毙。与中科院联合研发的“达模型安全评估体系”,正在重构自动驾驶监管逻辑;尊界S800将首发的ADS4.0系统,已实现制动系统完全自研,冗余设计达到ASIL-D最高安全等级。一旦解决申报主体问题,华为很可能在第二批试点中后来居上。

这场缺席风波,本质是技术创新与监管体系的碰撞。对消费者来说,选车时要记住:自动驾驶再先进,安全合规才是底线。华为的遭遇也给行业敲响警钟,未来想拿到L3入场券,既要拼技术实力,更要吃透监管规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