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经常有不少车主吐槽:“买时以为是‘可油可电的全能选手’,开两年才发现是‘两头不靠的鸡肋’。”有很多增程车主留言“下次换车首选纯电”,甚至有车主直言:“试驾朋友的纯电车后,恨不得立刻卖掉自己的车。”曾经被视为“新能源最优解”的增程式,为何如今差评如潮?
一、“省油神话”破灭:馈电油耗比燃油车还高?
增程式刚推出时,“3L亏电油耗”的宣传打动了无数人,但实际用车却让车主们大跌眼镜。这里就不指出具体车型了,如比,官方宣称馈电油耗6.8L/100km,可车主实测高速工况下达到8.2L,比同级别燃油SUV还要高。问题出在增程器效率上——当电池电量低于20%,1.2T增程器需要高转速发电,此时噪音大、效率低,尤其在冬季低温环境下,油耗还会再涨15%。

更致命的是“伪纯电体验”:多数增程车标称纯电续航200km,但实际城市通勤打6折,北方冬季直接腰斩(80km左右)。每天通勤50km的车主,3天就得充一次电,比纯电车(一周一充)还麻烦。某车主调侃:“以为买了个‘可油可电’,结果变成‘没电就得充,馈电贵如油’。”

二、三大体验痛点,被纯电车完爆
1.充电速度:被纯电车拉开代差
如今主流纯电车普遍搭载800V高压平台,小鹏G9充电5分钟跑200km,极氪001支持10分钟补能300km。而增程车大多采用400V低压平台,理想L6的40kWh电池从20%充到80%需要50分钟,比纯电车慢30%。在超充站排队时,纯电车车主喝杯咖啡的功夫就能满血复活,增程车主却要忍受漫长等待,这种差距在节假日长途出行时尤为明显。

2.电池衰减:2年续航缩水20%
增程式电池长期在20%-80%区间频繁充放电,循环寿命比纯电车更短。第三方检测显示,主流增程车电池2年健康度普遍降至85%(纯电车同期约92%),理想L6车主反馈:“刚买时纯电跑120km,现在只能跑90km,衰减速度肉眼可见。”而纯电车通过电池热管理系统(如蔚来的液冷恒温技术),能将衰减控制在10%以内。

3.行驶质感:增程器介入像“拖拉机”
时速超过80km/h,增程器开始高频介入,此时车内噪音从纯电模式的50dB飙升至68dB(相当于闹市环境),且动力输出出现延迟——某车主实测:“高速超车时深踩电门,增程器轰鸣3秒后动力才跟上,完全没有纯电车的随叫随到。”这种“油电割裂感”,让追求驾驶平顺性的用户难以接受。

三、增程式还有救吗?三类用户仍可考虑
1.充电极度不便的偏远地区用户
如果周边30公里内没有充电桩,增程式的“加油发电”功能仍是刚需,尤其适合乡镇用户。
2.预算严格受限的家庭用户
15万级增程车(如深蓝SL03)比同配置纯电车便宜2万元,适合首付有限、追求大空间的家庭。
3.佛系驾驶的“低需求用户”
年均行驶里程低于1万公里,且不追求加速体验的用户,增程式的“基础代步”功能足够用。
增程式的“中年危机”
增程式的争议,本质是技术迭代期的必然阵痛——它曾用“无续航焦虑”的标签填补市场空白,却在纯电车解决补能短板后,暴露了自身的效率短板。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增程式还是纯电,核心看两个问题:①年均长途里程占比(超过30%选增程,反之选纯电);②充电便利性(有家充可选增程,依赖超充选纯电)。
如果你还在纠结,建议去试驾最新的800V纯电车——当体验过10分钟补能300km的畅快、全程静谧的驾驶质感,或许就能理解为何越来越多增程车主选择“叛逃”。技术进步从来不是非此即彼,但用户的选择永远指向“更优解”——这,就是市场的真相。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