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纯电汽车可能会被时代抛弃?内行人预言:下一个主角已登场!

    十年前,大家还在争论:“油车是不是会被淘汰?”

    五年前,纯电车被看作“未来的唯一解”;

    可到了今天,我们突然发现:未来不是单选题——技术不是永远的正确,适合才是王道。

    也正因如此,曾经被捧上神坛的纯电车,似乎正在被“时代冷落”。

    按照内行人的预言就是,下一个主角已经登场,那就是“大电池的增程车”!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跟大家聊聊这个“不合常理”的事情。

    提到这个问题,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基础设施是硬伤”。

    说白了,能像中国这样密集铺设充电桩、建设高速补能网络的国家,真没几个。

    大多数国家,不仅没有稳定而廉价的电力系统。

    同时,也做不到:

    地方一声令下,充电站说建就建,全国铺上上百万根充电桩!

    放眼全球,大多数国家的面临问题,远比大家想象中要“骨感”。

    譬如在不少地方,停电是常态:

    电网年久失修,承载力也低,别说超充,连家用空调都可能跳闸。

    再加上地广人稀、人口分散,搞一条高压电网送去边远地区,成本高得吓人。

    说到底,别说什么超充桩了,很多国家,给你一根60kw 的普通桩都很难。

    在这种“基础设施的短板”面前,发展纯电技术,无疑是天方夜谭。

    因为根本没地方充电,即便有也要折腾1个小时以上,完全等不起。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家开始对“纯电车一定是未来”的判断,悄悄地收了手。

    这不是技术倒退,而是现实太艰难。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只是暂时的。

    就像当年加油站从稀缺到普及一样,充电网络未来也会慢慢完善。

    这话没错,问题在于:“慢慢”是多久?十年?二十年?

    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车不是买来证明远见的,是买来今天就得用、明天还得用的。

    你掏个三十万买一台纯电车,图的无非就是开着顺、用着省。

    可现实是:

    车还没怎么开,先把“基础设施焦虑”、“续航焦虑”、“残值焦虑”全给你打包奉上了。

    而另一边,增程车悄悄长大了,不仅配置越堆越高,体验也越来越“贴地气”。

    你花30万买的纯电,该有的配置,它一台25万的增程都能给你,甚至还多。

    车机更智能,空间也不差,关键是——你有了加油这个替代方案。

    考虑到这个差异,纯电车多花出去的几万块钱,真用来加油的话,可能加到这车报废都花不完。

    更何况,现在很多增程也能上绿牌、进市区、免购置税,不输纯电一分。

    所以问题不是“未来好不好”,而是你现在要不要为一个还不成熟的系统,提前买单。

    更无奈的是,纯电车的“续航焦虑”,也不是靠多堆几个电芯,就能解决的。

    这事表面看是技术问题,实则是物理与现实的多重博弈。

    电池技术当然在进步,但越先进的电池,成本就越高,可靠性也越难保障。

    说白了,我们以为电池越大,续航就能线性增长,可实际情况是:

    电池容量翻倍,续航却未必能跟着翻倍。

    为什么?

    因为电池越大,重量也随之水涨船高,到了某个临界点,甚至开始拖后腿。

    你想啊,车上驮着五六百公斤的电池,光动它自己就耗去不少电了。

    何况还要载人、爬坡、应对高速工况!

    所以,直至如今,我们看到的主流电车也就100度电池,不能更高了。

    因为更高的度数,换不来更好的续航,甚至还会拖后腿。

    此外,如果电池包过重,还会产生“看不见的风险”。

    说白了,现在的新能源车普遍比油车重500-600斤。

    ——这对刹车系统、安全结构、车辆重心的影响是实打实的。

    以很多纯电suv为例,为什么刹车点头严重?

    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电池太重,刹车惯性大,前悬吃不住。

    不仅容易“刹不住”,遇上紧急工况,还可能导致前冲过猛,增加碰撞风险和乘员伤害概率。

    总的来看就是,可能纯电车在中国还是会很火。

    但放眼全球,“大电池的增程车”或将会成为最好的方案。

    特别是那种续航400-500公里,还带个油箱的增程,简直不要太香了。

    毕竟,这么高的纯电续航,日常通勤够用了。

    至于出现不可控的情况,还有油箱兜底,真的不要太香了!

    万次阅读
    276评论
    216赞同
    收藏
    分享
    276评论
    216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