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零跑汽车在杭州奥体中心的一场发布会,让整个行业看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另一条突围路径:当其他车企还在卷配置、卷营销时,零跑已用“技术普惠”的商业模式撕开市场缺口。
从2015年成立到跻身全球新能源车企第11位,从年销30万台到实现季度盈利,零跑的逆袭并非偶然。
在“活下去”成为新势力集体命题的今天,零跑为何能站稳脚跟?答案藏在产品定义、定价策略和技术输出的三重逻辑中。
1、全域自研背后:“技术民主化”野心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不缺乏技术故事,但零跑用“全域自研”构建了差异化护城河。
不同于部分车企依赖供应商的“拼装式创新”,零跑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可持续的道路:从电驱、电池到电子架构,核心技术全部自研自造。这种看似“笨重”的战略,实则暗藏商业智慧。
以最新发布的LEAP3.5技术架构为例,其核心是“超级集成”理念:
中央域控架构将传统三域控制器整合为单一模块,线束长度仅996米(行业平均约3000米),电子控制器数量缩减至22个(行业普遍40+),这意味着更低的故障率和更高的生产效率。
CTC 2.0 Plus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通过9项模块融合,实现能量密度提升18%、结构强度增30%,直接转化为续航与安全性的竞争优势。
15万级首配激光雷达的策略,更是打破“高阶智驾=豪华车专属”的行业潜规则。
这些技术突破的本质,是零跑用工程创新对冲成本压力。
例如,通过自研的舱驾一体化控制模块,零跑将高通8295芯片与自研系统的结合效率提升3倍,硬件成本降低40%。
这种“技术民主化”思维,让零跑的产品始终保持着“越级配置”的标签—B10车型以12万元级价格搭载激光雷达和端到端智驾系统,正是这种能力的集中体现。
2、成本定价背后:“用户价值优先”逻辑
在新能源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零跑的定价策略显得尤为清醒。

朱江明多次强调“不追求高毛利率”,这种“成本定价”原则背后,是一场对传统定价体系的颠覆。
以B10为例,其预售价10.98-13.98万元,入门即标配510km续航、高通8295芯片和L2+级智驾系统。
零跑敢于将价格下探至传统燃油车腹地,核心源于两重底气:
第一,垂直整合降本:自研电驱、电池和电子架构,使零跑BOM成本较行业平均低15%-20%;
第二,规模效应摊薄:与Stellantis、一汽的合作带来产能爬升,预计2025年产能突破50万台,边际成本持续下降。
这种定价策略的本质,是将技术创新的红利让渡给用户。
正如朱江明所言:“零跑不是价格屠夫,而是高品质新能源车的普惠者。”当行业还在争论“智能化是否应该溢价”时,零跑已用行动证明:智能驾驶不应是奢侈品,而是大众出行的基础设施。
3、从车企到“智能方案供应商”的升维竞争
如果说产品与定价是零跑立足的根基,那么技术输出则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
2023年与Stellantis集团合作,之后牵手中国一汽,零跑正在将自己从“车企”进化为“智能电动车解决方案供应商”—这种模式与华为的HI模式异曲同工,但更具本土化优势。
技术输出的战略价值在于:
第一,分摊研发成本:零跑向合作伙伴开放LEAP架构、电驱系统和智驾方案,通过技术授权费快速收回前期投入;
第二,构建生态壁垒:与一汽合作开发的新能源平台,未来可能衍生出多个品牌车型,零跑的核心技术将成为行业标准;
第三,规避地缘风险:借助Stellantis的全球渠道,零跑以“技术出海”替代“整车出口”,规避关税和本地化生产难题。
这种模式的成功已有先兆:零跑自研的“四叶草”电子电气架构,已获得10个外部项目定点,预计2025年技术授权收入占比将超15%。当其他新势力还在为单车毛利挣扎时,零跑已找到更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零跑的突围,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预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方向:
行业正从“堆料竞赛”转向“体验普惠”。零跑用全域自研实现技术平权,证明智能驾驶、长续航、高安全不应与高价捆绑。
当传统车企还在用“品牌溢价”维持利润时,零跑用“硬件成本+合理毛利”的透明定价,倒逼行业重新思考价值分配逻辑。

中国新能源产业需要更多“技术供应商”,而非单纯的车企。零跑与Stellantis、一汽的合作,为本土企业参与全球分工提供了新范式。
结语:
零跑的故事,是一个关于“长期主义”的寓言。在资本狂热期坚持全域自研,在价格战中选择技术普惠,在出海潮中探索模式创新—这些决策在短期内或许显得“不够激进”,却让零跑在行业洗牌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正如B10车型的命名寓意(B系列首款全球化车型),零跑正在完成从“中国新势力”到“全球智能出行方案商”的蜕变。
当智能电动车进入决赛圈,零跑的模式证明:活下去的关键,不在于追赶风口,而在于定义未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