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沐宸瑄
一、销量榜单:比亚迪再破纪录,多数车企“春节遇冷”
2025年2月,中国车市在春节假期与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比亚迪以32.28万辆的销量蝉联冠军,环比增长7.4%,同比增长164%,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成绩不仅远超其他车企,更占据当月新能源市场近40%的份额。反观其他品牌,吉利、奇瑞、长城等传统车企虽销量破万,但环比普遍下滑。其中吉利以20.49万辆位列第二,但环比下降23.2%;奇瑞、长城分别以18.09万辆和7.78万辆的成绩,环比下滑19.3%和3.8%。

造车新势力中,小鹏以3.05万辆的交付量领跑,同比增长570%,连续4个月站稳3万辆大关。而蔚来则陷入低谷,仅售出1.3万辆,环比下降近5%,甚至被小米汽车(2万辆+)超越。鸿蒙智行旗下品牌销量暴跌38.5%,仅2.15万辆的表现引发行业反思。

二、逆势增长的背后:比亚迪的“全产业链护城河”
比亚迪的持续领跑并非偶然:
1. 技术垂直整合:从刀片电池到DM-i混动系统,再到自研芯片,比亚迪构建了“三电系统+智能化”的全产业链壁垒。其2月动力电池装机量达16.695GWh,同比增长超100%,为规模化成本控制奠定基础。
2. 产品矩阵全覆盖:王朝/海洋系列贡献30.47万辆销量,覆盖10万-30万元主流市场;仰望品牌以105辆的销量试探百万级市场,展现品牌向上野心。
3. 全球化布局加速:2月海外销量6.7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的21%,欧洲、东南亚工厂陆续投产,缓解贸易壁垒压力。

对比之下,吉利的转型虽初见成效(新能源占比48%,极氪品牌同比增长86.9%),但燃油车业务拖累明显;奇瑞因海外市场数据未披露,暴露出全球化依赖风险。
三、市场分化的三大动因
1. 春节假期效应
2月工作日减少导致购车决策周期延长,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品牌力强、交付稳定的头部车企。比亚迪凭借全国超3000家销售网点,实现“假期不打烊”服务;而二线品牌因渠道覆盖不足,错失潜在订单。

2. 价格战进入“深水区”
2024年末开启的新一轮价格战中,比亚迪通过规模化生产将秦PLUS DM-i降至9.98万元,直接挤压合资燃油车市场;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则以“50万级性能、30万级定价”策略,吸引年轻消费者。反观蔚来,坚持高端路线却未推出走量车型,导致市场份额被蚕食。

3. 技术路线之争白热化
插混(PHEV)成为最大赢家:比亚迪插混车型销量19.3万辆,占总销量的60.7%,印证“可油可电”仍是主流选择。而纯电领域,小鹏MONA M03(1.5万辆/月)通过800V超充+城市NGP功能,重新定义15万元级智能电动车标准。

四、未来趋势:新能源赛道加速重构
1. “头部效应”持续强化
比亚迪2025年销量目标剑指500万辆,其产能扩张计划(郑州、合肥新工厂投产)将进一步提升市占率;小米汽车凭借生态联动(手机-车机-家居一体化),或成新势力中最大变量。
2. 智能化成突围关键
小鹏城市NGP落地50城、鸿蒙智行发布4激光雷达方案,表明高阶智驾正从“选配”变为“标配”。未来两年,算力超过1000TOPS、支持L3级自动驾驶的车型将密集上市。

3. 出海战略差异化
比亚迪、奇瑞依托海外建厂规避关税,长城凭借皮卡优势深耕东南亚,而蔚来、小鹏则通过“换电联盟”“超充网络”输出技术标准。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有望突破800万辆,但需警惕地缘政治风险。
4. 产业链价值重塑
宁德时代发布“巧克力换电”方案、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开放授权,预示产业链分工从“垂直整合”转向“生态协作”。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合纵连横”将决定未来竞争格局。

五、车企的生存指南
1. 精准定位细分市场:零跑B10车型瞄准10万元级市场,以LEAP 3.5技术平台实现“低价不低质”,证明差异化定位仍是中小车企的生存法则。
2. 拥抱技术开放生态:长城与华为合作打造智能座舱,吉利自研卫星通信技术,说明“全栈自研”已非唯一选择。
3. 用户运营升维:理想超充站突破1800座、蔚来用户社区活动常态化,揭示“服务即产品”的时代已至。

写在最后,2025年的车市淘汰赛,既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战略定力的比拼。当比亚迪用销量证明“大象也能跳舞”,当小米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造车逻辑,这场变革早已超越单纯的产品竞争,升维至产业链、生态乃至商业模式的全面重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唯有持续创新、快速迭代的企业,才能在这场百年变局中赢得未来。
||数据来源:比亚迪产销快报、吉利汽车集团公告、各车企官方销量通报及中汽数研。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