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比亚迪以“智驾平权”为核心理念,掀起了一场智能驾驶领域的商业模式革命。
通过将高阶智驾技术(如高速NOA、城市NOA)大规模应用于10万-15万元级主流车型。
比亚迪不仅打破了“智能驾驶=高车价”的传统逻辑,更重构了行业竞争的核心维度——从硬件堆砌转向技术普惠与规模效应。
这一战略的落地,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电动化领先”迈向“智能化主导”的关键转折。
这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是天大的好事,现在很多以智驾为卖点的车企,硬件跟软件赚消费者两遍钱。
最离谱的就是特斯拉,智驾包卖6.4万!
现在,比亚迪把智驾的桌子掀了。
同行肯定很难受,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天大的喜事。
那么比亚迪的全民智驾靠谱吗?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比亚迪全民智驾靠谱。
比亚迪的智驾平权战略建立在两项核心技术突破上:
1. 端到端(E2E)学习方法的普及。
传统智驾依赖规则算法,需大量人工标注数据,成本高且性能上限低。比亚迪转向端到端学习,通过海量真实驾驶数据(每日7200万公里训练里程,2025年底预计达1.5亿公里)直接训练模型,实现从传感器输入到车辆控制的端到端映射,显著提升系统性能和适应性。
2. 数据闭环与算力分级
比亚迪通过“影子模式”实时采集用户驾驶数据,形成“数据-算法-体验”的飞轮效应。
同时,算力按车型分级:低阶方案(分布式传感器)、中阶(英伟达Orin芯片)、高阶(双Orin X芯片),确保技术下放不牺牲性能。
那么,比亚迪凭什么能做到智驾平权?说到底,还是比亚迪相比同行独有的成本模式。
比亚迪智驾平权的核心逻辑是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
1. 硬件成本压缩
-与地平线、英伟达合作模块化芯片方案,中算力智驾系统成本控制在5000元以内,激光雷达成本降至百元级。
-自研关键零部件(如域控制器、毫米波雷达),成本比外部供应商低20%-50%。
2. 软件规模化复用
通过统一算法框架(如Transformer架构),一套代码适配多款车型,研发成本降低30%以上。
3. “不加价”策略
以年销500万辆的规模为基础,比亚迪将智驾系统成本摊薄至每车不足3000元,实现“高配低价”。例如,售价7.88万元的海鸥车型已标配高速NOA功能。
如此一来,比亚迪智驾平权战略,会让同行很难受,会重塑竞争格局 。
比亚迪的平权战略将对行业产生了三重颠覆性影响:
1.本土车企加速内卷
-智驾从“加分项”变为“入场券”,2025年L2+级车型渗透率预计从100万辆跃升至1000万辆。
无法自研算法的车企被迫依赖黑盒方案,丧失差异化竞争力。
2. 外资品牌面临围剿
-比亚迪将高速NOA下探至10万元以下市场,合资品牌燃油车的L2级辅助驾驶彻底失去性价比优势。
干死合资车,把市场份额拿回来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3. 供应链向“自主可控”倾斜
- 比亚迪通过弗迪科技自研域控制器、激光雷达等关键部件,挤压传统Tier1供应商(如博世、大陆)的份额。
-智能驾驶产业链毛利被压缩15%-20%,中小供应商面临淘汰。
不过,比亚迪智驾平权战略背后,也有不小的隐患,也不会一片坦途。
1. 法规与用户信任**
当前智驾责任界定模糊,用户对技术的信任度有限。比亚迪需通过OTA持续优化体验,并与监管协同推动法规完善。
比如开着智驾出了事故,是由车主负责还是由比亚迪公司负责呢?
2. 技术同质化风险
当全行业普及智驾后,差异化竞争将转向数据生态与算法迭代速度。比亚迪的日均1.5亿公里数据量是核心护城河,但需警惕特斯拉FSD等海外技术的反超。
3. 高端市场的平衡
平价智驾可能稀释品牌高端形象。
现在很多车型都是通过智驾做卖点,来拉高车型定价,维持高端形象。
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品牌腾势、超高端品牌仰望。没了智驾做卖点,又要通过什么技术来维持品牌的高端性呢?
总的来说,比亚迪的智驾平权不仅是商业模式的颠覆,更是一场“科技民主化”的社会实验。
通过规模化、自研化和数据化,比亚迪证明了中国车企有能力定义智能驾驶的全球标准。
然而,这场革命的终点并非“一家独大”,而是推动行业从“堆料竞赛”转向“普惠创新”。正如手机行业的小米与华为共生做大市场,比亚迪与赛力斯(华为系)的错位竞争,或将共同开启智能出行的大众化时代。
评论·0